“五严”背景下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构建
作者: 张晓芳摘 要:优质的课堂是减负增效的课堂。“五严”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授课时间明显减少。教师要想方设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优质课堂; 五严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06-002
余文森教授说过: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应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什么是优质的课堂?应该是减负增效的课堂,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这里的增效不仅是增加效益,而且是要实现高效。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让学生做大量练习而获得高分,而是师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的最大化发展。同时,这里高效的前提是学生要“负担轻”。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学习效率高、学得不累。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无疑是相当困难的。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五严”规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体育活动时间、睡眠时间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一律不得违规补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授课时间明显减少。以高二年级历史选修班为例,原来每周有五至六节课(含周六、晚自习等),“五严”后只有两至三节课。课时缩水一半,课程标准没变,教学内容没减,高考的要求没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在45分钟的课堂中如何减负增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历史优质课堂是目标明确的课堂
教学目标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优质的直接依据。由于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实效。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不敢强调,担心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这两种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新课标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在这三方面素质的整体实现和达成是衡量优质教学的标准。
在开设公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时,我首先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课标——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我和同学们分析后认为,学习列宁这个人物就要紧紧围绕他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活动,同时体会列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精神。
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这节课的主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突破重点和难点,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
二、历史优质课堂是激发兴趣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越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知识点时,我向同学们介绍《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两只老虎》的简单旋律和知识点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我和同学们一起高声唱响这首歌时,他们灿烂的笑容一直荡漾在脸上。同时将“打倒列强除军阀”和国民大革命紧密联系起来,牢记在心里。
在学习《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时,我用驴象之争的漫画引入,又恰逢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的竞争正值白热化。运用热点造成的兴奋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
三、历史优质课堂是有效探究的课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教会学生自己去探究。使学生由接受学习过程演变为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个人、集体等多种形式的尝试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我让学生自己收集各时期衣、食、住、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材料,同学们找到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主动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其时代特点,同学们对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的理解水到渠成。在学习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格的形式自己归纳,然后精心挑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当时全美国的工赈机关总计雇佣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仍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让学生思考:“以工代赈”大规模兴建工程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又如:让学生思考“罗斯福是共产主义者吗?”来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探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动起来,但不是每时每刻都一定要探究,迫于时间以及课时安排的有限性,以及某些深奥的理论知识,传统的讲授法在必要的时候仍然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必修3第11课关于“相对论”“量子论”的知识,讲授法更便于学生接受。
四、历史优质课堂是练习精当的课堂
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课堂反馈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呢?在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新经济政策的知识点,在必修2中已经学过,我用表格的形式将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对比;同学们在观看《大国崛起》中有关列宁和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的对话以及嘎斯车的介绍后,找到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材料题:
“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考:两人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练习设计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有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题,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思考,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五、历史优质课堂是结构优化的课堂
现行的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编写,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教材的内容虽有删减但是仍然繁多。构建优质课堂要注重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减少多余的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同时要正确、合理优化课文结构,争取以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美国国父华盛顿》课文时,我将庞杂的课文内容紧紧围绕华盛顿的“三进三退”展开学习,“三进三退”高度概括华盛顿的经历,脉络清晰,简单易记,把复杂的人物活动简单化,实现教材知识点的高度整合。
“三进三退”不仅让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华盛顿的人生,同时与课标实现很好的结合。其中“三进”是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为美国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主持立宪和担任总统,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外交原则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退”更是闪耀着他的高贵品质——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的精神感动美国人民。“三进三退”既让学生记住华盛顿的传奇人生,又使得人物的评价水到渠成。这个设计得到听课老师的高度认可,也成为本课的最大亮点。课堂上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优质教学的有效方法。
优质课堂追求单位教学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得到的最大化的和谐发展,“知识与能力”并举,“过程与方法”同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高效优质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将共同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