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能力在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探究
作者: 仲伟媛摘 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浅入深设计问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 质疑; 想象; 创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38-0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师生的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给一向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注入一针“强心剂”,给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实践摸索,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洋务运动”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
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
⑵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
⑶他们提出的口号、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⑷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富强?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而且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正确的科学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一些后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得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问题应围绕教学的知识重点、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
⑴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
⑵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哪些破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质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然后我再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比较和归纳。加以老师的引导、点拨,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对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
三、鼓励“想象”,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
想象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启发新知的作用,大胆的想象可以开拓思路,扩大思路的空间。一些独到新颖的见解往往来源于最初的想象。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肯定学生想象的价值,同时教师要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激励他们对历史问题追根求源深入思考。在鼓励学生想象时,教师要特别留心和解决学生一些奇僻的问题,不然这种想象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我讲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第四军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叫第四军呢?怎么不叫第一军呢?”是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新成立的革命军为什么不叫第一军呢?在教材、教参都没有讲到这个问题,我对这个同学进行了表扬,指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然后我请全班同学思考:为什么叫第四军?同学们开动脑筋紧张思考,嘴里自言自语“第四军,第四军”。忽然一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前面我们学习北伐战争时,也有个第四军,里面还有叶挺独立团,工农革命第四军是不是那个第四军变过来的?”这个大胆想象真是太好了!我对这个学生加以表扬,并进一步分析:“工农革命第四军与北伐第四军是有关系的,”“叶挺独力团是中共领导的独力团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中国共产党将新成立的工农革命军命名为“第四军”就是要发扬‘铁军’精神,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可见,教师鼓励学生想象,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提出新问题,而且也能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思维的独特性。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大胆创新,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好表现的激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