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张 炜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联系生活学地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本文除了研究课堂中如何使教学生活化外,还重视课外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头脑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体现地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活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47-001
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看到:著名节目主持人曹颖说自己记忆力好,一般的文章读一遍就基本能背下来,所以地理经常考100分。但在现实中却不能辨别方向,连中央电视台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都分不清楚。出现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一例,这是我们地理教育的失败。地理本来是很生动的,但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它变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许多孩子从小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此的教育把“活”的地理教得如“一潭死水”。
一、拓展“活水”——以生活体验为原型,深化地理内容
作为教师,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地理课堂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就必须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是让地理教学焕发生活魅力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可以做到:
1.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保障。传统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枯燥乏味,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人民币深入生活、携带的普及性高、易于展示,不失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特殊教具。利用背面的风景名胜图片,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利用人民币还可进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直观认识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效果理想。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研究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始终保持积极态度。
4.运用生活化的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结合,安排一些贴近生活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需求。
学习了《地图》后,教师常会安排学生结合地图三要素,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的活动。由于学校的面积过大,学生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自身地图知识运用得不熟练,学生普遍都会觉得难以下手。结合实际,笔者将绘图内容调整为绘制自己卧室的平面图,要求绘出卧室里主要家具物件及其布局。因为卧室是大家最最熟悉的空间,比起校园倍加亲切,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积极地参与。
二、运用“活水”——以生活感知为载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内容相对于生活来说,是一潭相对的平静之水。在21世纪实际的今天,日益繁荣发展的社会生活更尤如江河湖海,丰富而不枯竭。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置身于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地理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指导意义,在生活感知中逐步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此目标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如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可以让学生解释南京冬、夏季节气候特征和成因;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可以结合本市的城市规划,讨论新街口、大厂区等各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学习区位理论时,可以结合学校新调进的大量苏北教师,分析区域发展合作中如何进行优势互补,研究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等等。学习人口与环境时,让学生以自己的升学压力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以教室里的环境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
三、升华“活水”——以生活实践为检验,指导科学行为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古人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脱离了实践活动的地理将成为无源之水。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更加科学而美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凤娥.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
[2]吴艳.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3]杨光瑞.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