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励教育的精神在化学课堂中升华

作者: 陈华萍 郭华飞

摘 要:本人在化学课堂中巧用和常用激励教育,及时发现我们学生的优点,再循循善诱提出希望及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上课参与的欲望,使新课标的理念得以体现。

关键词:化学课堂; 激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48-001

一、案例描述

《气体摩尔体积》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教材中从微观上理解“决定固体、液体、气体体积的内在因素”是本节课的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理解“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粒子间的平均距离”以及“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影响的微观原因”等微观知识上感到困难。

上课时,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大屏幕上。这是一节气体摩尔体积的新课,因此,我设计有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分层达标训练,同时把每层问题和训练都用精彩的画面展示在大屏幕上。五分钟过去了,教室里除了我的讲课声和少数同学的附和声之外,感觉特别的沉闷,“怎么搞的”,我的火气在心里生长,好像和谁赌气似的,草草地结束了电解水的实验、氢气和氧气体积之比的讲解。我慢慢地巡视着,想着下面的课怎么上,调动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准备得再好,也注定会是一堂失败的课。接着请了一位同学回答,那位学生脸憋得通红,小声地把答案说了。见此情景,忙说:“你讲得很好,如果你能把声音讲高一点,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忽然我发现刚才回答问题被激励过的学生很兴奋,目光开始随着问题在移动了,听到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了,我心中窃喜,有了!根据自己的备课笔记,调整了一下思路,扫视了全班一下,面带微笑且大声宣布了我的规则:“下面讨论决定固体、液体、气体体积的内在因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阿佛加德罗定律是什么”等问题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轮流上讲台,由组长同学作为代表答题。”这时,同学们有点骚动,我没有理会,对班长说:请班长上来计时,每小题2-3分钟。我停顿了一下,这时,课堂上已经一扫刚才沉闷的气氛,我继续说:“上讲台答题是有奖励的,请大家选出被激励最多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的小组。我的奖励就是:到实验室选一个你最喜欢最想做的实验做实验。”这时同学们的脸上已不见了刚才的无精打采而变得神采飞扬,课堂上已不再是只有我的声音。各个组都在认真讨论。随着PPT课件的播放、讨论、答题,同组的同学都热切地希望自己的组是最棒的。不知不觉中,这堂课将原先预计的教学内容完全在活动中被触及并消化掉时,欢快的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着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我和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堂令人愉快的课,听课的老师反映效果很好。

1.最让我感慨的是我和学生共同营造了一个激励的课堂。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创造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熟悉与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应该充分大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并大胆肯定他们对新知识的判断和质疑、求真的天性、求实的本性。

2.营造激励课堂,教师必须研究新课程教学理念,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子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以前,有学生在讲课中提出问题,我惟恐自己的思路被打断、打乱,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内容完不成,有时就简单地把答案公布一下,或者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而本节课,我以激励学生为重,把教学内容作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的需要。

3.通过这节课,对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有了新的认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先备我们的学生,备“创设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以激励教育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氛围。

三、困惑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该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以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激励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的课堂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把握,部分同学浑水摸鱼,无法大面积互动起来。

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营造激励的难度比较大,怎样营造激励的课堂,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4.如何把握“激励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全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激励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参考文献:

[1]冯颖.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化学教学,2005年1-2期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3版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 6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