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词审美化教学研究

作者: 葛新梅

摘 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明确学生审美的方向,唤起学生爱美的天性,进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76-001

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这样几个任务,即德育、智育、美育。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智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职能,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特定职能。而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诗词的美既有其形式美,比如一篇文章合理的遣词造句、精巧的布局谋篇、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都是审美的对象,都能让审美主体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语文也具有耐人寻味的内层美,比如人物的形象美、真实的人情世态,呈现的物态美,表述的真理美,都是审美的对象,都能让审美主体受到美的感染。因此,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要紧紧扣住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享受美,这也是落实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思想深邃,文质兼美,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因而,我们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明确学生审美的方向,唤起学生爱美的天性,进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怎么通过审美教育收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效果?我们可以主要抓住三方面:

一、在诵读中体味语言的形式美

王国维认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譬如我国的诗体语言,诗歌的形式,或者五言,或者七言,而且有平仄的规律和押韵的要求。一般而言,平仄总是要求间隔运用的。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于是一首诗的音调便如婉转的歌声一样,起伏跌宕,在吟诵中自成韵律。同时,我们的诗歌还要求由一定的节奏,一般而言,五言诗都是要求二三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般都是这样的节奏。七言诗则往往是四三,或者是二二三的节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总是这样的形式,所以在我们诵读的时候我们便很容易使心绪在富于节拍的语言中千回百转。那么具体到词,词的别名又称为长短句。本是人们在歌席酒宴中由歌姬来演唱助兴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爱情相思怨别之作,所以其情纤细深微缠绵悱恻。更兼以这种长短不齐,曲折跌宕的语言和节奏,便越加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了。所以古人之“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种不固定的曲折悠长的语言形式美。

二、在体悟中领会诗词的含蓄美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一向重视作品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以大量的篇幅,探讨语言形式的种种表达技巧。他强调为文要善用“丽辞”,讲究语言的工巧对仗;为文要“用心”,“心生文辞、运裁百虑”;要讲究雕琢技巧,所谓“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序志》),作品经过雕琢,才能做到“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总之,如果没有了语言的精雕细刻之功,也就没有了文章。这种手法的讲究也许更深的根源于中国人含蓄的美。情感的宣泄固然能够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但能够让人辗转反侧在心中不断回味的也许更容易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因此,古典诗词中未直白表述的内容往往构成了特有的含蓄美。我国古人对语言一直有“词不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看法,“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在体察中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美

诗品与人品的统一,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反映了我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看法。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因此,他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人品”的命题。而且,自古我国就有“诗言志”说法,所以,在古典诗词中饱含着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有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生命的独特的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察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美是语文教学审美的焦点。在诗词的讲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心于这个焦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美以至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没有真实的激动了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孙犁语),诗词的一切之美都是作者的情之所致。例如《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物是人非,时光流逝”是古人早有的感慨,但是诗人在作品中却有了更深一层对于人生存在的一种追问,它已经不是单纯感喟时间的不可挽回,而是曾加了对于个人生命价值的一种追问和探询,它要求超越的不是个体存在的本身,而是直接指向了人生、世界、宇宙……把一个渺小的个人放到了无限的人类和广袤的宇宙之中去追问,追问一个“我”的存在的意义。这种襟怀和感伤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中所渗透的思想情感的美,才能让学生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发现和领略诗词中独有的一方天地。

当然,以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的融合,是语文诗词讲读教学的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语文诗词课就不但能上成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而且能够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特有的功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