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作者: 许 佳摘 要:建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以学习的自由、控制权和自我责任感,这是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保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自主建构;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98-0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一教育思想在观念上已被人们接受,但现阶段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独特体验,学生的学习表现为被动性学习或是适应性学习,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师所把持和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和印证,教师也往往被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所限制,不能放手,师生缺乏创意。为此,我们要寻找一种教学模式来改变这种现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一、建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确定学习的目标
在上课前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标准或不知如何达到这些标准,那是不行的。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出发,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从钻研教材入手,把教学大纲具体化,制定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课前自学
制定自学提纲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寻疑这一过程,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 这样在听课时, 就会格外注意, 从而能够避免听课或讨论时舍本逐末。同时,在学生的感知性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自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学的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难点讲解做准备。关键是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学习目标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没有完成?(2)如果学习的目标没有达到,有几种表现形式?(3)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原因何在?主要困难在哪里?
4.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较高的激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为自主构建创造条件。
5.深入探讨,探究明理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而且是发展学生求知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
深入探讨学习《圆的认识》需把握三个要点:
①激疑。思起于疑,教师要善于从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明理、练习等学习的材料中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
②找准切入点。要真正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选好切入点至关重要。切入知识点的方式是很多的,例如《圆的认识》是从一位学生提问切入的:“圆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有什么特征?”
③让学生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在《圆的认识》中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汽车轮子要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其他什么形状的。”我就让他们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6.点拨感悟,自找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他的思维有时会“偏离”学习的轨道。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导要适时,导要得法。导要适时,即在学生百思不解时,可以间接地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求助同学等,也可以直接给予点拨。导要得法,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教学画圆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圆。有的用手张开在画,有的用两支铅笔画,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一端固定拉直在画,有的用工具圆规在画……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操作中,将学生从纷繁的思绪中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点拨,还要引导学生重新尝试,使学生从自己的不断尝试中得出经验教训。
7.自主建构,主动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明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对材料的搜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走进知识情境,交流情感或碰撞思想,努力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知识是靠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由教师来提供的。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把动手获得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数学课堂的活力哪里来?在课堂里,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林建坤.无锡市教学模式研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月12月第1版
[3]魏所康.主体教学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成尚荣.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