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情趣的培养
作者: 许晓军摘 要:数学情趣的培养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参与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使学生确立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数学情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99-001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学习方式注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盛放知识的容器,毫无情趣可言。
情趣的培养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参与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使学生确立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从“情”出发,以“情”作为启动学习动机的基础
1.轻松愉悦心灵,和谐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
2.创设民主氛围,关注学生发展
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另外,要使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教师在情感上感化、心理上诱导、兴趣上引导,就是有效的争取方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因果关系足以证明个中道理。
二、由“趣”入手,以“趣”作为产生学习动机的手段
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探求真理的原动力,它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展开创造性的工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只有不断地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创造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直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季的更替,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从自然美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回答:“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每个星期的周而复始……”老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2/7。”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生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世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2.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兴趣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自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关注你的课堂。
例:一个长方形的木块,分两次分成3块体积相等的木块,有多种分法?在图中画出来。
一般的学生只能想到分别沿着把长、宽、高平均分成3份,从而得到3种不同的分法。这时,我提醒学生,我们把长方体分成体积相等的2块、4块,能得到很多种分法,那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呢?于是,就借用长方形的纸分成面积相等的3份,让学生先分出它的三分之一,余下的再平均分成两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分法的简单。在我的提示下,使学生懂得,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分出一份来,余下的再平均分成2份、4份就容易多了。学生自然就很快地得到了长方体木块许多种分法。
3.优化操作体验,发展兴趣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引起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4.巧妙创设疑问,创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疑问,往往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提炼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矛盾之中,不断创设疑问,创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趣”的培养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培养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各种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使之真正学得进去,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柳斌总主编.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
[2]张仁贤.教学艺术技法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9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