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朗读载体 品读课文意境
作者: 张素琴摘 要:在课文教学中,运用适当朗读方法,创设朗读的载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悟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感。
关键词:朗读指导; 创设载体; 品读体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16-001
苏教版教材最大的优点是语言优美、图文并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其文字的优美,受到很好的语言训练,教材特别注重“读”的要求,“读”已成为课堂教学主流, “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散思维和陶冶情感,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断领悟、内化、吸收,达到提高学生品读能力。
一、以读为主,注重读的方法
情趣初读。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感兴趣的总会多记一些,让他们自由选择,从小培养朗读的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遇到读不懂的、读不通的记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感悟细读。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就可达到。但这时学生的朗读是干巴的,没有什么感情,是对课文内容笼统的大概“知道”,并没有用心“感受”到。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生活经验链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语言所反映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产生切身的感受。
质疑记读。确定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注重让学生“口诵心维”,积极开动脑筋,读进去,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和“有哪些疑问”来组织交流读书收获,进行读书后的初步信息反馈。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引导学生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比较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和主题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有哪些疑问”来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然后将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跟课文内容联系不密切的,当场解决;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融入课文学习之中;关系到课外的问题则留到课下拓展用。
二、以读代讲,创设读的载体
运用媒体促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来增强趣味性,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对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如《秋天》是一篇画面优美、语言精炼活泼的短文,怎样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呢?在学生对课文读顺后,出示多媒体动画软件: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天空中飞翔着两只燕子。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叶子已经变黄一片片叶子随秋风飘落,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落在水里,地上的蚂蚁和水中的小鱼在游戏。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像大海的波浪。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创设了一种意蕴优美的朗读意境。学生在尽情欣赏画面时,脑海里产生出一幅幅美妙地图画,心情也随之开朗,轻快起来。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全面调动,丰富的想象力也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一双双小手高举,争着要读给大家听。
运用音乐配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配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如在教学《秋游》一课时,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再饱含深情地进行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感染。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感染了、陶醉了。这时他们显得跃跃欲试了,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下雨时的情景,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读起来入情入境,令人叫好。学生一旦领悟到课文的意境,享受到美的愉悦,自然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教师示范导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好朗读的示范。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范读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录音读。范读的方法多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来范读,也可以提问后读或在思考之前读,有时可以读一段,有时可以读一句。
三、以读悟情,感受读的品位
读不仅是深入领悟文本的手段, 更是要通过读培养学生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 获得对文字敏感的一种气质。而一些老师却把感情朗读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 常常是为了读而指导“读”, 课文读上几遍就算学完了, 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语文教材中所录入的课文大多是语言文字的典范, 我们要善于开掘文本中的语感因素点, 比如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用语规律的言语现象,通过朗读,体悟课文这种高品位的语感。
教《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段精读领悟。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特点,读出感情。比如,讲天空中的流云的句子,如果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流云变化的特点。或采用引读、接读的方式来体会流云的变化。先请部分学生引读“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另一部分学生再接读“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通过这样的引读、接读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流云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体验落日下流云的美。并让学生按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小河的美和原野的热闹非凡。通过这样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作者在具体描绘北大荒的秋天独特美时,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优美语句既隐含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又使文章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赞美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