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只为创新的成果买单
作者: 凌 巍摘射器要:本文从大型科普系列片《身边的科学》的创作实践层面,就科普电视节目现状、创新意义及特征、科普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从创新好机制、打造好队伍、创建好评估、创新好理念、创建好频道、创造好情境、创设好移植、创立好组合、创新好渠道、创设好环境等十个方面探究科普节目创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科普电视; 现状特征; 创新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69-001
眼下,大型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姊妹篇——《身边的科学》正紧锣密鼓地在制作,它以广大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群,透视生活现象,激发科学兴趣,引导科学思维,该系列片将成为我国科普节目制作史上一颗耀眼的新星。随着《身边的科学》千集宏著的实现完成,关于电视科普创作的话题也渐渐成为热点。“现在少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少了一份科学的创作态度,不少科普节目在内容取向、表达方式、编导的角色定位上产生偏差,为了吸引观众而附加了太多的‘不科学’的成分。 ”
一、中国科普电视现状分析
1.政策发布与措施保障脱节——中国是全世界惟一提出“科教兴国”口号的国家,也是惟一制定科普法的国家。尽管央视早在2001年就开通了科技频道,但科普节目收视率一直不乐观。
2.成本高昂与资金短缺——很多人认为科普电视片是小制作,其实真正做到位,需要雄厚的资金(人力)投入。
3.内容形式单一与电视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部分电视科普节目编排形式单一,即现场拍摄加主持人出境或旁白;内容上缺少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4.节目的泛娱乐化走向与科普节目的权威性品质—— 现在电视科普片时兴的用“悬疑剧”方式来叙述揭示科学原理,更有甚者,拿奇闻逸事、怪异病症做文章,靠“猎奇”手段来吸引观众,严重解构了科普节目的权威性、严肃性。
5.唯收视论定成败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估——我国“四级办电视”的模式,被学者称为 “采邑制”的产业格局,各自为政,在科普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想制作叫好又叫座的科普节目免为其难。
二、科普节目创新意义及特征
1.科普节目创新意义: 2007年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完成的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2003年的1.98%仅提高了0.27个百分点,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即达到了3%至10%。
2.科普节目形态创新走向
2.1切入点巧妙——确保节目定位准确。现今的科普节目创作在“巧”与“妙”上求突破,注重一片一题,一题一理,从身边的谜团,演绎出科学的原理,突显节目的思想内涵和科学品位。
2.2选材广博——叫好又叫座。科普节目的素材来源非常广泛,但一个好题材至关重要。
2.3专业引领——打造节目的科学品质。只有专业的协作(科学家、教育家、电视制作专业人员),才能确保科普节目的教育品格、文化品位、科学品质。
2.4紧扣现实——与科研成果紧密“合拍”。科技融入生活、科技引领进步。在国内外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关注人类的科技历史和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动态,创作记录时代进步的科普作品,打造对青少年成长有深刻影响的精品,是吸引受众的“看点”,更是提升科普节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创新电视科普发展的思路与应对策略
1.打造好机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明确科普地位的国家,但政策制定出来,落实才是关键。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成立国家级科教节目制作中心,负责制作高质量的科教节目;以奖代补,支持电教中心等各类有条件的社会机构制作高质量科教节目;设立专家库,为科技频道和科普节目提供智力支持。
2.创设好队伍
一是要在部分大专院校开设科普专业,培养出一支具备科技专业背景和媒体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设立科普专业,让科普专业参加职称评聘,提高科普专业的地位。三是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电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教育的品格、文化的品位打造节目的科学品质。
3.创建好评估制度
建议有关方面在节目的效果、社会反响度、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估,为节目的继续发展和科普效果的达成率提供保障。
4.创立好理念
科普片的编制在立意构思上要把握好切入点,在版块串编论文发表——发表论文——发表文章——权威期刊上注重设置话题、环环相扣;强化互动,使受众潜移默化提升科学素养。
5.创建好频道
各电视台应开辟专业科普频道,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频道建设,挖潜频道资源和媒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专业化特色,提高专业频道定位、包装、影响力。
6.创造好情境
网络的迅猛发展,动漫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新拐点,将抽象与具象、微观与宏观交汇融合,深入浅出,情景交融,鲜明的画面渲染、直观的艺术表现,令受众耳目一新。
7.创设好移植
围绕科普类节目,组织演讲会、辩论赛、技能赛等,形成栏目、节目、活动互相配合,打造品牌影响力。
8.创立好组合
采取以奖代补,倡导“制播分离”,整合全国资源做科普,实现科普资源的集成、开发与共享。
9.创新好渠道
大力发展与新媒体的融合,建立一条从节目策划、制作、播出到衍生品开发、销售的产业链,形成制作、播出、发行的良性循环, 确保效益的最大化。
10.创设好环境
将科学知识融入受众的生活,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项华, 冯鑫丽.中美电视科学教育节目的比较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2]颜燕,陈玲.我国科教节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电视研究,2009.9
[3]科协界委员建言:提高全民素质,少了科普怎么行?人民政协报,2010年03月
[4]中国电视收视年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电视科普创作出现误区,科普片叙述方式应更科学,文汇报,2007年5月17日
[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节目, 电视批判,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