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动画在科普片中的应用
作者: 郝 雷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电视科普片的创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运用到视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制作过程中很难复原的过程,都可以通过二维三维的方式来还原。动画元素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科普片制作的思维方式。如何应用好计算机动画,让动画更好地为节目内容服务,也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三维动画; 科普片; 三维动画优势;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75-001
科普片区别于其他电视片的关键在于:(1)每个节目都必须有个明确的科普知识点;(2)要严格杜绝科学性错误;(3)每个节目都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要用画面来说话。画面要做到丰富、有力、优美和有针对性。正是由于科普片的这些特性,所以尽管当前的电视拍摄手法已经非常先进,但仍然不能满足科普片所要表现的内容的需要。
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动画已经在科普节目制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动画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条件限制等特点,直接决定了它能把复杂的科学原理、抽象的概念用高度集中、简化、夸张、拟人等手法加以具体化和形象化,把摄像机拍不到或者很难拍到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现或演示,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科普片中二维动画的应用
在科普节目的制作流程中,一些简单的二维动画可以通过非编字幕软件直接制作,更多的一些二维动画可以通过专门的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等进行制作。二维动画因其计算量小、制作方便,在科普片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二维动画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动画表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为科普片面向的观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制作一定要本着通俗易懂的制作原则,力求符合大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观念,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二、科普片中三维动画的应用
(一)三维动画的优势
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相比,在二维动画的基础上增加了立体和空间的效果,三维动画凭借这个优势,在科普片中的应用具有比二维动画更大的空间。
1.三维动画可以突破常规手段的局限,实现理想的效果。3D动画在再现和原理解释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让物体根据我们的想法做任何运动,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例如我们在做科普片《GPS原理》的时候,运用三维动画软件摄影机的移动,可以不受实际结构和空间的局限,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将视角从遥远的外太空移至地球的表面,甚至进入地球的内部结构,这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2.充分利用三维动画软件中的灯光、材质等功能,来实现更复杂、多样、逼真的效果。例如,灯光的使用可以营造与现实光线相似的环境,实现二维动画难以演示的光影变换效果。而材质的恰当运用,也会使得三维动画的视觉效果更加逼真形象。
(二)制作和应用三维动画的要点
1. 编导要与动画制作人员充分沟通。这种沟通应该是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的,从设想、创意,到稿本,再到拍摄、动画制作、编辑,这样编导才能对动画的设计、效果、时间以及制作周期,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拍摄时注意与动画结合(因为有的动画需要与实景叠化或叠加)。动画制作人员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创作激情、更好地理解编导的意图,同时可以少走弯路,有利于协作关系的优化。
2.三维动画的设计需要缜密的思考和新颖的创意。并不是所有片子都得用3D,动画的目的是要说清问题,达到常规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稿本阶段就必须精心设计,设计好运动体的每一个动作起到什么作用、所需时间长度、与实景的配合等等。另外,在说清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动画是否能够吸引观众,能否激发观众的收视热情,这就需要编导在设计制作三维动画时要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
3.三维动画需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在《GPS原理》中,展示了24颗定位卫星等间隔围绕地球运行的场景。为了具有更震撼的效果,制作三维动画时利用了多角度加速切换、摄影机近距离广角、卫星急速向主观视角运动等多种手段,让观众如临现场般感受到当时的氛围,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科普片的制作过程中,计算机动画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可以利用动画来表现现实摄像技术不能拍摄到的画面,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正是利用了计算机动画才使得科普片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也让科普片成了人们接受科学知识的又一个良好渠道。
参考文献:
[1]吴征.试析计算机动画,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7)
[2]胡英华.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可视性,视听纵横,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