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
作者: 李彦军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主体意识一般表现为独立、主动和创新三个方面,培养主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开发、实现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主体意识;内涵;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08-02
高等教育中强调主体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时代呼唤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要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意识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意识。即主体能够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思想上表现为自我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尊、自信,具有自我控制、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是主动意识。即主体主动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在思想上表现为较高的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兴趣广泛、表现欲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是创新意识。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以此类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注重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传统,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学教育尤其需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
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需注意的问题
1.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起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是同步的;其次,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引导、情感上疏导、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独立工作,去分析判断客观事物,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如果教育者不承认学生是主体,不承认自己是主体起主导作用,那么他们和学生所建立的这种联系就不是平等的联系,就是“异化形式”。教育者与学生的这种社会联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或客体与客体的关系。
2.社会实践活动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社会实践是使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的唯一杠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安排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安排。平时学校的党政部门、服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可以适当招聘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勤工俭学。在寒暑假,学校要根据学校专业性质和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下基层挂职锻炼、社会调查、产品推销、义务劳动、电器和机械维修、打工、家教等。但尽量要和学生所要学的专业挂钩,使他们通过实践,不仅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对社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还对所要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学校应鼓励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闯荡,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公司、商店、乡镇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兼职;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特长和所掌握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
3.注意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是唤醒他们主体意识的第一步。只有当他们开始研究自己,并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主体性的人。大学的环境相对中学教育来说相对宽松,大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因此,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会驾驭自我,开发自我,成为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学生们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即追求一种幸福生活,追求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同时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还必须让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把内心的信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在实践中去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完善自我,真正把他们造就成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三、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只有更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真正把学生激活起来,才能把人类社会的知识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素质,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只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它是一种国民素质、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它侧重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完善。从主体性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它不仅基于此,它更侧重于人的素质的核心——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和完善。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主动适应社会,主动调适自我,主动完善自我;他不怕挫折,不畏劳苦,勇于进取,勇于竞争,善于合作,等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必定会把目标锁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上。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主体意识,对大学生提高修养和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即不仅要有现代科技文化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觉性和开拓创造性,具有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的人。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更需要个体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即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修养和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因为主体因素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强化主体意识,对大学生提高修养、发展能力和完善人格有重要影响。首先,大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发展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也愈高。没有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他们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其主体性发展的水平,进而决定其修养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提高主体意识,对大学生提高修养和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成为主体,这样他才能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他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将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一个混日子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现代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强调要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真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出他们的个性。
参考资料
[1]杨建.主体性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年第3期.
[2]朱晓云,朱卫卫.主体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理论观察.2006年第1期.
[3]闫彩红,刘殿臣.大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调查分析.文教资料.2006年10月号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