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例说

作者: 陈士卉

摘要:铺垫,是一种写作技巧,是用非主要的情节或细节作为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基础,它能揭示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

关键词:铺垫;合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28-01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生小出野里”,嫁后被遣,实为卑女弃妇。然而,县令遣媒为其娇逸五郎求亲。可谓是“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的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贵贱悬殊的婚事。可是,读者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为什么?原来作者在此以前对刘兰芝有了工笔的“严妆”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的服饰美、人体美、动作美已超越了阶级的界限,令县令、太守为之倾倒。作者对刘兰芝的“严妆”描写可以说是县令、太守求亲的铺垫。

铺垫,是一种写作技巧,是用非主要的情节或细节作为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基础,它能揭示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本身有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生活的因果连合。如果把“果”看作是质变,那么“因”就是量变的过程,而表现这一量变过程的技法之一就是铺垫。

铺垫按其发展方向可分为正面铺垫和反面铺垫,简称正铺和反铺。正铺所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上例中的刘兰芝的美就预示着太守求亲情节的到来。反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结局完全相反,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其主要情节是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生活拮据的菲利普每星期日总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夫人更是赞不绝口:“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于勒的信,成为全家的福音书。“大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总之,这位发财的于勒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情节一直朝着“见于勒”的方向发展。当情节发展到菲利普与于勒在船上相遇时,菲利普眼前的亲弟弟于勒竟是个卖牡蛎的穷光蛋,菲利普神色张皇、狼狈,菲利普夫人更是暴怒,骂于勒是“贼”、“不会有出息”、“讨饭的”、“流氓”,并立刻商定了“躲开于勒”的方案,情节的结局是突变性的转折。情节中,盼于勒和赞于勒是开端和发展,把读者的思想向“尽早见于勒”的方向导引,并作为躲于勒这一意外结局的铺垫,铺垫的方向跟结局完全相反,是典型的反铺手法。它使情节跌宕幅度很大,使小说的艺术效果更强烈。所用的反铺材料使菲利普的性格更鲜明。所用的反铺手法使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活容量:资产阶级的所谓“博爱”,实际上连兄弟之间也不存在什么爱,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有钱则亲,无钱则疏。这样的反铺,配合着突变式的转折,形成超人的艺术魅力,反铺得愈远,离结局距离愈大,情节的跌宕幅度就愈大,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的冲击就愈强烈。

不论正铺,还是反铺,作为一种写作技巧,有它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铺得平,垫得稳,古人所谓“远远生根,闲闲下着”说的就这个意思。

铺垫部分的情节,大都是细节组成,构成文章的非主要情节,如果写得过粗,往往难以显示出跟主要情节的因果关系,如果写得过细,又会喧宾夺主,冲淡主要情节。铺垫部分要写得粗细得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情节,其铺垫材料就是从远处生根而又写得简约的。如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一细节,表现了菲利普贫困的程度,因而菲利普把改变这种状况的希望寄托在发了财的弟弟身上,希望弟弟早点回来,或者说,菲利普盼于勒的根本原因是想从弟弟那里弄点钱,改变自己的拮据生活。作者以此作为后文的见了穷光蛋的于勒决意躲开这一结局的铺垫。再如文中的二姐找对象,之所以女婿决意求婚,是因为他看了于勒的信,这一细节,既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金钱关系的无孔不入,又为下文不至于使女婿起“疑心”而使女儿婚姻告吹,决计躲于勒这一结局作铺垫。这些细节性铺垫,都铺得平,层次分明,轻重缓急适度,均在远处生了根,其间有着严密逻辑性,使整个的情节发展如一加一等于二那样合理。

好的作品,铺垫的材料总是精心选择的,有用的,没有闲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而中学生作文,也往往喜欢用铺垫,由于对铺垫的作用和运用原则理解得不深,结果常常弄巧成拙,进入习作误区。例如写人,写见义勇为的人:一位背着书包的学生,突然间发现儿童落水,心里想得颇多,英雄人物在脑中浮现出来,伟人的名言在口中念念有词,于是挺身赴水,救起儿童,牺牲了自己。作者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物的见义勇为的精神,作者的手段是运用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述救人的原因,并作为救人这一结果的正面铺垫,这样的铺垫大可不必。细细想,在那见死即救的瞬间,怎有那么多时间去想这想那,想到的该是如何救人,不该是为什么救人。同时,已牺牲的人的心理活动作者如何能知道?还有那背书包的细节,与救人毫无关系,只能证明他是个学生罢了。这样的铺垫铺得太近,垫得太虚,有损人物的表现,其表现出来的人物只能是上不接天下不着地的梦中怪物。如果要运用铺垫去表现救人精神,可从救人的远处生根,选择在此以前所表露出来的见义勇为的观念材料去作铺垫,如演讲中的见义勇为的豪情壮语,平常生活中的助人解难的细微末节,日记中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讴歌,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见义勇为者所留下的生命,倘若这样一铺,就平稳了,他救人的结局就令人可信了。因为铺垫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有着因果联系,从而使所表现的生活过程更完整、更合理,更具有必然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