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 引之即发——谈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艺术
作者: 季金明摘要:教师只有全方位地武装自己,才能使教学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使学生一“触”即发,才能发而成“流”;而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创造性的主体实践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主轴!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29-01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创造性的主体实践,充分实现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特征。但现实中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未能真正实现这一本质特征。很多课堂是老师问学生答,注意了提问方式、指答方式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活动。但教师不停地说,频频地问,学生片言只语作答,没有完整自主创新的流程,因而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的主体实践是不到位的。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的主导,“导”成了主角,这实际是一种“提问+串讲”的课堂,以教师的提问完成对教材的串讲。有人这样描述传统注入式教学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区别:前者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后者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那么“提问+串讲”式课堂则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造成这种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传统师生关系造成的心理定式,直接养成了学生“等”与“靠”的被动学习习惯。在中国执教的勃郎宁教授说,中国学生聪明、努力,但“不爱发言,偶尔发言也扭扭捏捏”,“不习惯辩论,怕跟老师观点不一致。”他希望中国学生要独立思考、勇于辩论,不要迷信老师。特别是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只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或以老师为主导是不够的,必须具体研究怎样使学生成为主体的教学艺术。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应在激趣、激疑、拓展和语言上下功夫,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一、激趣:提供直观情境,激起兴趣,强化效果
语文学科的教学本来是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的认读、理解、鉴赏,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内在要求转化为基本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但因缺乏兴趣和被动思维习惯,多数学生的学习实践仅停留于认读层次。这时,如能提供直观情境,将会有效调动所有感知器官,使学生主动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评析。教授专题《长城》,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远远不够的,如能使用电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就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情绪,让他们自己去话说长城的历史,评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充分感知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个体创造的乐趣。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形成实践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激疑: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思维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疑,是求知的起点,也是激发思维的支点。启发式激疑不同于一般提问,它更侧重于以这一问题造成思维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一句,孔乙己到底是死还没死呢?死了应该是的确,为什么用大约呢?不易一语断定的复杂人物心理,形成了“悬念”,使学生大脑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求知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大门被打开。
因此,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的标准在于是否激起了探究兴趣,激发了思维潜能。激疑启思的教学艺术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目的是启迪思维的源泉。我们不妨多从思维训练角度设疑。
(1)、从训练思维敏捷角度设疑。如:“假如你是哈尔威船长,在你面临死亡时将做出什么选择?”“假如鲁迅先生站在你面前,和你谈三味书屋里的读书生活,你会和他说什么?”这一情景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了思维敏捷性。
(2)、从训练思维的概括性角度设问。要求老师高屋建瓴、整体感知、全面覆盖。如:《皇帝的新装》内容可用哪一个字概括?(骗)《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钱)。
(3)、从思维深刻性角度设疑。即由表及里向思维纵深挖掘,追根求源。如《皇帝的新装》中通过对似有实无的新装的淋漓尽致的刻画,其本质目的在于揭露什么?
(4)、从创造性思维角度设疑。如学了《狼》的专题后,可以从任何角度激疑,“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做个”好孩子”的教育。这种”好孩子”往往被定位成像羔羊一样温驯,像小年一样憨厚,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这就摆脱常规思维向求异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发展。
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思维训练是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所在。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从思维的各方面激趣,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由“知之”向“好之”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延伸思维触须,挖掘生活资源,扩大语文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学好语文,要调动学生的个体性,就本学本是绝对不够的,还应本着激趣和启思两个基本点,拓展语文空间,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如在中秋节开展读诗比赛,看谁搜集的关于咏月的诗词更多,同时适时加以引导,自然而然的导入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学习,学生自学自解的非常投入,省时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对苏轼的了解和认识,对艾青的“圆圆的思念”的理解,对学诗的热情都产生了巨大飞跃,这样,以人的生活信息和生活认知来调动语言感受,从而活化教材,使学生由趣到思到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语言:充满感情色彩,负载有效信息,形成语文磁场
无论激趣、激疑,还是拓展,都是以教师的语言为基本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师,专业语言应该是明朗、深刻、隽永、富有情感、富于哲理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语言意识,锤炼语言,多渠道积累新知,以丰富的情感,负载更多有效信息,从而形成语文磁场,形成师生和谐共创的教学氛围。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语言艺术是基本载体,通过它进行激趣、激疑、拓展的引导教学。教师只有全方位地武装自己,才能使教学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使学生一“触”即发,才能发而成“流”;而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创造性的主体实践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