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洋溢生活的芳香
作者: 何利军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周围的事物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采撷实例;借助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36-01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大胆探索和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数学。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结合学生身边事物这样引出数学知识:“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组织四①班和六①班的同学去植树,一共带了340棵树苗,请同学帮忙分一分,看四①班该植多少棵,六①班该植树多少棵?”学生听完题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40棵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植树340÷2=170棵。”听完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后,大部分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时,第二位同学站了起来,他说:“我不同意第一位同学的方法,我认为这样分不太合理。”这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响起了叽叽喳喳的声音。教师这时就势提出:“平均分不太合理,那么,按什么标准来分较为合理呢?”学生分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按班级人数来分,人数多的多分些,人数少的少分些。另一种看法是:按两个班的工作效率来分,工效快的多分些,工效慢的少分些。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提出:六①班有43个学生,四①班有42个学生,两个班各应植树多少棵?六①班与四①班的工作效率比为3:2,两个班各应植多少?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问题创设的情境,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由学生的发言引出这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采撷“生活实例”,感悟知识内涵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撷“生活实例”,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以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如揭示“加法交换律”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场面,在桌子上左边一堆3根,右边一堆2根共放着5根小棒,让同桌两位同学面对面地坐着,根据看到的小棒有近及远地列出加法算式,其中一位同学例式为3+2=5,另一位列式为2+3=5;接着让学生观察,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和不变);然后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相同?这时,
展示的生活场面便于帮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认识: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认识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这位同学说:“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要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买门票,就是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如果买车票的话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形,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话提醒我们,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融合,那一定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精彩,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