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

作者: 王保海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的基础上,以适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本文系统探讨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提出、科学内涵、以及基本条件,为我国当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

中图分类号:A8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34-02

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宣称公有制、国有化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隐瞒马克思关于在公有制、国有化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张。直接影响了我国所有制理论体系的建立。因此,在现阶段,探讨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提出

首先,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一卷24章中,以详实的历史资料阐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在这一章末尾进行了一番总结,并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科学地提出“重新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在德文第一版中他是这样写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1马克思先研究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这些小生产者与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相分离,以便转化为资本从而形成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这是资本关系对个体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必然促使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第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相一致。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使所有制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对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很高,人类普遍缺乏个性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取代了个体劳动生产的私有制,生产资料从个体小生产者手中被资本家强行占有,因此发达生产力的成果只为少数资产阶级所享有,广大劳动者变为工人后并没有因发达生产力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是从对物的依赖性转到对人的依赖关系上来,忍受资本家残酷的剥削。作为最后最完备形式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消灭这种私有制,广大劳动者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内涵的理解

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采用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方法得出的,具有整体性和历史必然性,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局限于个别词句,而应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并将其放在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框架中去把握。

首先,这里的“个人”不是私的个人,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它不是对前资本主义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重现出发点的某类特征,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里,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不排斥个人,而且是“在真实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2的生产资料联合占有制度。“个人”的发展必然从对物的依赖性和对人的依赖关系上转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要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非消费资料或曰生活资料的所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在要求,一事物的运动过程从什么主题开始,亦应以什么主题结束。既然社会所有制的起点是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终点也应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可能是消费资料所有制。而且,消费资料历来就是由个人支配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消费品也不例外。消费资料没有一个独立的所有制形态,所以谈不上“重建”的问题。

再次,重建的个人所有制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对个人所有制问题,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说:“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它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以被消灭。”4再从社会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的关系来看,马克思接下来又在1877 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我把生产的历史趋势归结成这样:它‘本身以主宰着世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5可见,马克思本人认为个人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的内涵是一致的。另外,从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的关系看,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中解释说:“作为个人劳动的目的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必然要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和痛苦。”6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向对立面的转化形式表达为公有制,因此二者具有相同的含义。公有制和社会所有制从劳动者群体出发,强调劳动者作为联合体以共同劳动为基础,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是从生产者、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三、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本条件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所有制模式,但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不切实际的超越或倒退,都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实现个人所有制的社会条件,把它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从宏观和长远来看,首先应当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而言,虽然它们现在还有存在的必要性,但长远看,由于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和其内在矛盾的转化决定了其必然被历史发展所淘汰。其次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高度社会化。因此,只有社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才能创造人们普遍联系和交往的客观条件,才能在资本主义的胚胎里孕育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因而个人所有制所要求的那种普遍性的共同占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可能,最终要求个人获得完全解放,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个人。

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一个科学的理论设想。这一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现在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这种所有制还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个人所有制,只是实现个人所有制的必经阶段,只是为我们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推进到个人所有制这一公有制的更高形式创造了条件。因此,要把我国的公有制推向个人所有制,在经济改革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现阶段,坚持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奠定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孕育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萌芽,开始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时地加以引导,是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2、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的发展既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作为掌握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同时,劳动者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使得他们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的。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发展能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的提高。这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各级政府把消灭贫困、充分就业、医疗卫生等全社会关心的事情放到重要地位,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特别是使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公共服务。政府职能从经济目标优先向社会目标优先的转变,日益成为时代的课题。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实现新时期、新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经济建设中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努力,创造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所有制结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3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