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法研究与探讨

作者: 薛志刚

摘要:论文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为目的,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倡导“问题解决”教学,逐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二、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教学,发展科学能力。三、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的联系,逐步形成科学观。

关键词: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归类;观察能力;情景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47-01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课,又是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和继续学习不可以缺少的工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逐步形成科学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正确的知识加详尽的讲解不等于优质课,这是广大教师形成的共识。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从知识结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思考,对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与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研究,而且要从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艺术等方面精心设计适合教材、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倡导“问题解决”教学,逐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学习或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和使用的手段,或者是思维方法与程序。主要有数学方法(如: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数量化分析),抽象方法(如:分析与综合,类比、归纳与演绎等)。

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大致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设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搜集资料并进行解释或验证等。我们倡导“问题解决”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关于教学内容的系列问题来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倡导“问题解决”教学,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渗透抽象方法。在新教材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归类等方法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通过“问题解决”,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及时渗透一些抽象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教学,发展科学能力

数学教学是个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方可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景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用教学方法、思维的能力,探索能力等科学能力。“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育学家布鲁纳形象的说明了主体参与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量的实践证明,“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学生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1.参与定义、结论的引入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索意识。

2.参与定义、结论的抽象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3.参与例题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4.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内的思维活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以替代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成“训兽式”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自主的学习。实践证明:创造问题情景、巧设问题链,可以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主动与教师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共振。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实践,它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例题的分析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算数学方法、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的联系,逐步形成科学观

科学观的核心是辨证唯物主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在尊重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和谐统一观,运动变化观,从而逐步形成科学观。

1.引导学生系统总结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系统中把握其本质。数学问题的解决除了具有必备的思维过程外。“观念”在其中起着纽带作用,正是这一“纽带”,把许多的知识、方法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体。如:初中阶段所学的方程(方程组),均可通过“化归”的数学方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这样通过“化归”这一纽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解决方程(方程组)的方法,又向学生渗透了和谐统一的科学观和数学思想。

2.指导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等观点分析问题。事物在一定层次上有着相应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联系和区别,指导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用“特殊化”方法寻找数学问题的求解思路,再用“一般化”方法将原命题推广。

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精神,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