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观

作者: 黄志天

摘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正在萌生、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但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顽固地存在着。要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确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认知发展;能力培养;目标观;内容观;过程观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84-01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正在萌生、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但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顽固地存在着。要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确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一、目标观:科学建构、多元分层、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科学建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要全面,应包括知识获得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发展目标、审美陶冶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思想品德目标等多项指标,有利于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和协调发展。教师要满足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情绪体验、意志磨砺的需要,满足学生实践操作、价值选择、个性交往等其它需求。

(二)多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因家庭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差异,目标单一,整体推进,导致一部分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变成了差生。其实,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教师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是一组能力。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智力。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材、成功。

(三)动态生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

学生的生命在不断成长,课堂教学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师是新课程的创新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把教材由静态设计转化成动态实施,使课程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留给学生一些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下满怀好奇地发现问题,满怀兴趣地探究事物,满怀激情地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

二、内容观:知识建构、情感陶冶、精神拓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认知,在认知中调动情意等因素生成知识的意义,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发展

每个学生都以先前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可以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亲历发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进而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情感陶冶,让学生在感悟中追寻乐趣

情感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知识只有赋予一定的情感,才能具有鲜明的生命。课堂教学实施情感化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重视和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就教学内容而言,它既含有丰富的知识成份,又内含着生动的情感成份。

(三)精神拓展,让学生在超越中张扬个性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因素,使教学活动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尽可能地优化学生的精神结构,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追求人生信念和实现自我超越中张扬自己鲜明的个性。

三、过程观:灵活多样、即兴创造、回归生活

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教案剧”的演出,让学生作为配角甚至是观众,而是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使教学的全过程都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

(一)灵活多样,使教学开端多彩多姿

教学过程的开端可以从基本概念、定理出发,也可以从具体问题或结果入手,还可以从故事、诗词导入,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开端,都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即兴创造,使教学活动精彩纷呈

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实施预设的教案时,要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断变化,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使课堂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显示出勃勃生机,要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三)回归生活,使教学空间超越课堂

生活是生命的基础和展开形式,离开生活就没有任何生命生成的基础。为此,新课程教学主张回归生活,强调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师没有必要为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煞费苦心,应留有一定的教学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不要一成不变地把学生局限于课堂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