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思维贯穿语文课堂
作者: 朱 静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86-01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把握课堂——创新教育的关键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实际,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也需要有创新精神,根据时间学的观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
同时课堂又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能爆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教师发现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则可能受到鼓励而发扬光大。
二、讲究方法——创新教育的手段
创新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面很广,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角度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引而为发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让它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就像图画中的“布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备件。
2、反弹琵琶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语文课中,我们有目的地进行“反弹琵琶”,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但旷日持久,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加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些观点已经陈旧。教师可以请学生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就所熟悉的一句名言或一条成语作出新的诠释与剖析。如开卷有益、班门弄斧、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等
3、扩散思维
所谓扩散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在一堂作文指导道课上,我讲了下面一段话:“一位大使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安南讲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我要求学生对这则材料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十多位人发了言,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1、从打破思维定式的角度写2、从局部和全部的关系写,3、从教师循循善诱的角度写4、从教育对人一生有重要影响的角度写5、从要做有心人的角度写。通过以上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四面八方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争取思维上的不断创新。
三、立足教材——创新教育的土壤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叶圣陶语),但毕竟是例子,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运用教材,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
教《项链》,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传统的观点总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爱慕虚荣,十年辛苦换一条假项链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玛蒂尔德身上究竟有没有闪光点?一番思考之后,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能买一条真项链还朋友,是为诚信;为偿还债务,不惜付出十年艰辛,是为勤劳,有学生还指出,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比较那些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朋友、出卖爱情、出卖贞操的人来,玛蒂尔德实在高尚得多。通过这样的思考活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辨证的、全面的,学生的创新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四、民主、和谐——创新教育的空间
要让创新思维贯穿语文课堂,最后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那就是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而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创新,也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一种极具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创新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