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探微
作者: 刘学义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每堂课要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以旧引新;以疑生趣;巧设悬念;巧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91-01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尝试谈几种激趣的策略。
一、以旧引新
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尝试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我给出如下设计:请计算下列两题:(a+b)m; (a+b)(m+n),并比较两题形式上有何不同?在完成以上讨论后,学生就能总结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了。
二、以疑生趣,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根据不同数学内容,巧设悬念,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践的形式出现,创设求知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例如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先让每个学生任意准备三根小棒,并量出它们的长度,然后逐一告诉老师,老师能很神秘地说出哪些同学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哪些同学的小棒不能组成三角形。有些同学不服输,我便让他们亲手在课桌上摆一摆,通过摆弄,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全汇集在老师身上。
三、设置探究型情境
教师可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努力使创新的数学情境具有新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函数”的课堂教学小结时,可设置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问:你在这一堂课上得到了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大家一起探讨的吗?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关系是400=vt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
学生2问:把关系400=vt写成t=400/v时,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写成v=400/t时,t是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学生1: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t就不能自由取值,若t取0时就没有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3: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
学生1:你说t只要大于0就可以了,若t=1这时v=400,你能在1秒钟内跑完400m吗?
这时老师说,大家发现了自变量并不绝对自由,自变量到底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呢?这是我们下一堂课要研究的内容。
四、以“实用”激趣
数学教育,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如在讲初二几何P76例3时,图2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其中BC⊥AC,DE⊥AC,点D是AB的中点,A=30°,∠AB=7.4m,现两根立柱DE、BC已腐烂,要更换,但木工从未学过几何,请你告诉木工怎样下料?题目一出现,同学们个个投入紧张的计算之中,想尽快算出正确答案,显示自已的聪明才智。同学们的兴趣被激活,整堂课效果特别好。平时也可结合教材告诉学生,实际生活市场销售的亏损获利,决策,如何做到合理又节省经费,均可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意识。
五、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适当改变一些常规问题或改条件,改结论,也可以给出结论,给其探究条件,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去创新。
例如,在数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①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②由甲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共需多少小时完成?③先由乙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④甲、乙合做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做好了辅垫。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和巩固,唯有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因地制宜,要努力使创设的数学情境具有新意,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目标,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提高,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发展,把学生“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