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作者: 曹英杰摘要:让小班幼儿在玩游戏中学数学,使之把抽象的数学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转化成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游戏和操作活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
关键词:小班幼儿;游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99-01
新《纲要》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主。”因此,我根据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特点,让小班幼儿在玩游戏中学数学,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
一、寓数学活动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把数学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各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为了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我设计了“玩圈”的游戏。老师开始手拿许多的圈圈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现在老师手里拿了多少圈?(让幼儿感知许多)然后分别分给每个幼儿1个,提问:现在老师手里又有多少圈?你们又有几个圈?(1个)刚才老师手里有许多圈,发给每个小朋友1个,说明许多可以分成许多的“1”。然后让幼儿将手中的圈玩一玩,最后再将幼儿手中的圈收到老师的手中。(让幼儿感知许多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当然,仅靠一次活动是不够的,我还将数学内容贯穿于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积累有关数学经验。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游戏的合作者,这样孩子们在自由自在,没有负担且愉快情绪中轻松学习数学,并喜欢数学。
二、寓数学活动于区角游戏中
数学活动的游戏还体现在幼儿的各类区角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操作中勤思考、勤想象、勤表述、勤动手。如:在计算角中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我帮小狗造房子”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有大的,有小的,颜色各异……提问:⑴有些什么图形?⑵这些图形能搭成房子吗?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疑问投入活动。他们要解答这个疑问,必须通过一次次的操作、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圆形不能做墙面,房子容易滚走的;三角形做屋顶漂亮;正方形、长方形做墙和门窗最合适。最后,老师根据幼儿提出的设想试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活动,幼儿在“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也真正起到了操练幼儿思维的作用,使数学成为思维的体操。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来源。而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材料准备就成为小班幼儿玩中学数学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充足的、多样化的材料,很难进行游戏、操作活动。《纲要》也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操作材料的实用化
操作材料的设计更多考虑到学具与目标的关系,在学具为目标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实用化。
2、操作材料的简单化
首先可以用玩具来替代。如雪花片,它数量充足,可以用来进行颜色的认识、分类、集合、排序等。其次可以用生活用品来替代。如没有分类盒怎么办?可以用饼干盒、月饼盒来代替。总之,材料的准备除了可以用现成的以外,也可以用多种简单的方法让幼儿共同完成收集、制作的工作。还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图书中的主人公作为学习的材料。
由于操作材料丰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操作的需要,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玩数学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怀有好奇感和新鲜感,但遇到困难又有畏惧不前的现象,缺少信心。他们往往在“玩游戏”之前会有很多的心理顾虑。“我这样对吗?”“小朋友会笑话我吗?”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幼儿来说,操作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