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作者: 张丽英

摘要: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13-01

我们应该营造怎样的课堂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呢?

一、尊重个体,给予信任

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样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积极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为什么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的时候,我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并说“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就这样简单的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了,从此,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更高,学习能力更强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融入情感,激发热情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经验表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扮演土地爷爷,学生各自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就这样无形之中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而快乐。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改变身份和学生交谈,把真诚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送给全体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交融的良好课堂氛围。

三、师生平等,民主参与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地位是平等的,因而也是民主的。新课程理念中的民主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平等的自由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我说:“假如你是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我的话刚说完,大部分学生都把种子贴到黑黝黝的泥土中,可还有两位学生却分别贴到了湖泊和沙漠中。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对这两位学生说你们的做法是不对的,而是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自己发现种子落到湖泊和沙漠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对学困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并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让教学体现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对于教师的工作成败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

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总之,营造课堂心理氛围是激活或唤醒学生思维活动的“起搏器”,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加主动地学习,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力,培养起敏捷的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