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绘画教育

作者: 陆惠香

摘要:对小幼儿来讲,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笔者认为一要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诱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二要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三要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作业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绘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39-01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喜欢绘画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在绘画活动中自然地、充分地、无拘无束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内心蕴藏的丰富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

但是,对于三岁的幼儿来讲,绘画有一定困难,因为这时的幼儿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动作很难控制。因此,他们的绘画,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然而,正是这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甚至是他们日后在艺术领域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一、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诱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我就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我力求将绘画活动也进行游戏化。如:添画“小白兔吃萝卜”时,先让幼儿听“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让幼儿戴上小白兔头饰做“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动手画。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幼儿的画面都很生动丰富。这样,把“要我画”转化为“我要画”,使幼儿不感到任何压力和负担,增强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与作画的主动性,使得幼儿的绘画更富创造性。

二、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

1、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绘画教学。把要画的内容编成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边讲边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如:画小树苗,编成“小木棍”和“练武术”的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小木棍来到操场上练武术,小木棍的身体站得直直的,叭的一声伸出左手臂,张开五指,又叭的一声伸出右手臂,张开五指,身上穿上一件绿色的衣服。故事讲完了,幼儿齐声说:“原来是一棵小树。”

2、以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进行作画。如:把竖线、横线比喻成“木棍”,竖线是“木棍”站立,横线是“木棍”睡觉,弧线是“木棍”弯腰。讲解时,我掌握幼儿的语言特点,多用他们喜欢的重叠词,如圆圆的、尖尖的、弯弯的、胖胖的、红红的、绿油油的等。通过实践,使我感到采用重叠词,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形体特征的印象。

3、以游戏形式进行绘画教学。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学,不但愿意学,而且能起“乐学”之效。所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游戏引入绘画教学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幼儿边玩边画,边画边玩,造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如:在学画“妈妈的毛线团”时,教师就扮演妈妈,出示许多的毛线,边绕毛线边说:“妈妈手中的毛线一圈一圈——缠成一个小线团,缠呀缠呀——变成了一个大大的大线团,圆圆的毛茸茸的,掉到地上,蹦蹦跳跳的。”五彩的线团一下子吸引了幼儿,“妈妈”在绕线时,小朋友跟着线团叫,很兴奋,随即,我又说:“小朋友们,用你们手中的彩笔,在纸上跟着妈妈一起缠线团,看谁缠得大,又漂亮。”孩子们就显得比较大胆,画面色彩鲜艳,画完后我还让小朋友互相说说谁的线团绕得最好,这样就更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满足了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

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作业习惯

1、培养有序的作业习惯,给美术作业制定一个常规,作业工具统一放在桌子中间,以防掉在地上,活动前一起摆放好,没有老师的作业指令,幼儿不动这些作画工具,各自使用的蜡笔不能同边上小朋友的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幼儿逐步做到了材料取放有序,保证了美术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培养幼儿按时作业的习惯。在多年来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活动时间很难控制,幼儿常常想想画画、涂涂改改,偶尔还交谈几句,无形中活动的时间就延长了,影响了其它活动的正常开展。为了强化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根据美术活动的难易程度,对绘画时间给予控制。利用幼儿好胜的心理,激励幼儿在规定时间内不仅把画画完,而且要积极开动脑筋,把画画好。在绘画活动中,我加强巡视、指导,提醒幼儿注意时间,加紧作业,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或降低作业要求,对按时完成作业的幼儿进行表扬,规定时间一到,教师拍手,提醒幼儿收拾好材料和用具,然后坐到教室四周,进行集体讲评,并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夸一夸自己的作品,老师也给予肯定及表扬,进一步增强幼儿作画的自信心与兴趣。有了兴趣与自信心,幼儿作画也就变得更投入、更专心了,作业拖拉的现象减少了,作画质量也越来越高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