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落实
作者: 吴义敏摘要: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22-01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1988年第8期《上海教育》上发表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中。其后关于“素质教育”的解释,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才明确给出了“素质教育”的定义。这表明,“素质教育”由民间的酝酿、实验研究,而被政府认可成为政府行为,进而又被高度重视。上述《决定》中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素质教育”是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后的新教材在探索中走向成熟,取得了很大进步,具体体现在:
一、新教材的教育观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即教育由选拔式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我觉得未按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前的老教材(以下简称老教材)的做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而按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后的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二、新教材对知识的应用性更加重视,体现了生活即物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看到新教材中联系各种生产生活实际的例子大大增加了。这样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化难为易;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了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1、科学方法
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新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第一,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第三,在新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新设备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在过去老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而新教材则注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如: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在新教材的阅读材料中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科学精神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新教材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示课题。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综合以上对比可以看到,新教材取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有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物理教材,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这样的教材来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物理教学的素质观。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二、充分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探索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活动,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形成各种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物理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有很好的体现,但是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理念的转变,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师资水平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以前自己的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现在仍然严重存在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的社会现实。因此,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个转变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