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实验能力

作者: 郦雪花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最为常见的形式是物理实验,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实验;实验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23-02

我们曾在《磁体与磁极》的教学前10分钟,对一个班48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是知道下一节课将学习第几课的占53%,说出将要做什么实验的仅占19.2%,而能够提前阅读一遍阅读教材的为12.5%,知道自己需要做好哪些实验准备的都为0。这个结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告诉我们: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要等到坐进课堂才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甚至直到教师演示实验结束以后还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他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更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而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技能形成的标志不是对要领的诠释,而是动力定型,即协调完善的自我能力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全过程并成为实验课堂教学的主体,才是实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我们提出: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必须成为整个实验过程的能动主体;必须培养学生包括自觉主动进行实验准备、自觉主动探索实验方法、自觉主动内化演示实验、自觉主动进行实验总结在内的等多种自我实验能力。基于上述认识,物理实验课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

较强的能动性是自我实验的前提和关键。学生要敢于并乐于成为实验课教学的主体。单靠物理实验本身的神奇激起的兴趣是很难稳定和持久的。它将随着实验难度和失败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消失。

1、起点低,形式活。对于初入物理实验之门的学生来说,要低起点、低要求,保证较高的成功率。如做拉不开书的实验时,学生只需将两本厚度差不多的书,像洗扑克牌那样使尽可能多的纸,相互交叉地叠在一起,把书本放在手上拍几下,然后两只手分别抓住两本书的装订边,向两边使劲拉,这个实验就做成了。而有些实验可采用游戏方式进行。如做磁铁吸铁实验时,设计一个“游戏”。“鱼钩”用磁铁做成,“鱼饵”则有的是铁皮做的,有的是用橡皮泥做的,有的是用塑料纸制成的。学生只需拿起“鱼钩”去钓,就能发现问题:磁铁与铁的关系。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先感知,后实验。为了避免损伤学生的自我实验的信心,我们不是先让学生掌握复杂的实验要领,而是先用感官认识一些物体的性质。如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高低强弱等基本现象时,可先让学生倾听并分辨出已录制好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鸟鸣声、流水声,把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生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声音也是我们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启发他们发出声音,于是便产生了咳嗽声、桌凳的挪动声……这就是实验,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实验室。

3、自我设计,延伸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是意犹未尽,为了便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实验兴趣,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我设计并完成课后的小实验。如学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后,教师应启发学生用雪碧瓶、装眼药水的玻璃瓶、胶布、细橡胶管、水等材料,自制“潜水艇”。学生在设计制作和实验过程中,将课本上的感性认识、粗浅的理性认识升华后,真正明白了物体沉浮的原理。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物理实验方法的掌握不同于其它学习方法的掌握,其中包括技能的形成。这要有充分的辅助材料去观察、实验、计算、讨论、归纳,还要求学生活动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演示、课本给我的将记牢。”因此,先让书本和演示告诉他,再让他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把它确定为自我准备、自我探讨、自我内化、自我操作、自我总结五个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教学的主体。

1、自我准备。这是课堂教学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由自学教材和准备教材两个内容组成。课前自学内容在上一节下课时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阅读教材,或准备材料,或准备记录,或思考提问。如《大气压强》这一课自学内容是: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标准大气压是多少?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有哪些?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是什么?课文介绍了几个大气压强的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材料的准备,一是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和生活实际从身边搜集、改造一些材料供实验所用。对于这一点,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实验性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搬运、摆放和安装实验器材。

2、自我探讨。这是自我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探索实验方法的过程。包括师生共同讨论和分组讨论。首先是师生讨论。把师生讨论这一环节放在前面,一是为了便于教师尽快解决了解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二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航向”。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加入一些启发、引导性发言,掌握进程,少走弯路;适时激发求知欲望,奖励有价值的发言;发现有价值的议题,引导确定小组讨论的议题。这里教师一忌“一言堂”,挫伤学生积极性;二忌“掏锦囊”,不时抛出问题的答案,使(上接第23页)学生总以为老师的嘴就是答案,产生依赖性。然后是分组讨论。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可互相启发,便于突破难点,还可使参与面扩大为全体学生,弥补师生讨论的不足。

3、自我内化。实验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而言,它不仅是准确的示范过程,更是初步检验自己的自学和讨论效果的过程。学生首先在已得知识和教师规范合理的操作之间顺利建立起联系,然后就能顺利地归纳出操作步骤和要点。可见自学、讨论和演示是自我内化的基础,它使操作要领的学习优于教师示范实验的肢解。

4、自我操作。这是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我们先把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分成若干具体有序的步骤,使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环节,我们遵循“尝试—指导—分布—连贯—熟练”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强化练习。

5、自我总结。其中包括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体会、总结成败得失、完成相关练习等内容。

三、开展课外自我实验活动

实验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仅仅依赖于课堂上45分钟的一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把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辟为自我实验的大课堂,让学生认识自然,学用结合。

开展自我实验活动必须有多样的形式和充实的内容。我们可成立航模等兴趣小组,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比赛,设置展室。这样就可使实验课堂在延伸、视野在拓宽,学生的自我实验能力也不断增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