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

作者: 梁仲杰

摘要:书法课在中小学既是工具课又是美育课,加强中小学生书法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27-01

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门类中,书法最具中国特色,可称之为中国的“土特产”,它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然而它又是整个东方的,乃是整个世界的。近代大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面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当中国书法以昂然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时,不知倾倒了多少异域的人士,然而在我们中国现实社会中却遭遇到了尴尬: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却不大了解我们这一国粹,城镇学生如此,农村学生尤甚。因此,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书法艺术教育是适当的,也是必要的。

开展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其益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以及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魏晋尚韵、唐朝尚法、宋人尚意、清人尚朴,萧散冲淡、胜似闲庭信步的《韭花贴》,妍美书风、超然心境的《兰亭集序》,强烈个性张扬的《难得糊涂》等,当学生学习和欣赏这些书法作品时,便可产生情感的激荡、感情的共鸣,在愉悦当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观。

其二,增强学生的书写表现力。著名教育家郭沫若在《人民教育》的题词中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写一手好字,不仅可以增加视觉美感,还会有助于日常做作业和考试,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其三,陶冶学生性情。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不仅成人会出现急于求成和心浮气躁的问题,学生也会如此。写字能使人心平气和,澄心静虑。在濡墨挥毫之际情绪得到梳理,意念趋于集中,全身之力与意聚于笔端,易于培养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书法的特性决定了要想练好它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无论是具体的用笔、结体、章法,还是抽象的关于书法的修养,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取得进展的,没有耐心和毅力是经不住这种长期的磨练的。通过书法的训练与学习,可以懂得,干任何事情光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又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益处多多,更让人鼓舞与振奋的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普及中小学生书法艺术教育。现在,和语文课本配套的有《写字》,这是一种集学字和练字于一体的教材,在美术课本中也加入书法课。虽然这些固然可喜,但现今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现状却让人忧心忡忡。

现今存在的问题既有教育环境上的也有人们认识上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书法教师的师资力量太差。现在的《写字》这一教材由语文教师来上,他们最关心的是字的正确性和笔顺问题,至于对字美感的要求则要根据任课教师的个人兴趣而定了,对书法感兴趣的老师对学生有所要求,不感兴趣的则由它去了,反正是字儿就行了。美术课本中的书法课由美术教师来上,情形和上述情况差不多。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而大多数师范院校很少开设正规的书法课。等为人师后,以他们的书法素养和水平再教学生,学生的字就可想而知了,更可怕的是形成恶性循环那就糟了。第二,大学开设的书法课和中小学开设的写字课,大部分是为了应付中央的教育方针而已,根本就没有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教育行政主观部门检查监管有督导不力之虞。第三,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书法没用。他们认为只要会认会写就可以了,好看不好看无所谓嘛!只要是学习能考高分就行,他们殊不知有些考试失分就是由于字的潦草、书写不规范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才会有更宽广的舞台。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如果真的想改变书法教育现状的话,真的为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话,我们的书法艺术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书法专业的招生可以扩大,书法选修课要落到实处;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的现有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书法知识培训,以解燃眉之急;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下面的学校设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促使中小学积极招收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落实课时。同时组织不同层次的书法比赛活动,以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良性发展。最后,向家长和学生做必要的宣传,使他们明白,书法课在中小学既是工具课又是美育课,以加强他们书法学习的迫切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一定会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