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私立学校体育课中的情感环境
作者: 寇金龙摘要:本人就在私立学校拼打八年来的体会与感受与教育同人共享。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充分利用体育优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让校园变成学生的第二个家。
关键词:私立学校;体育课;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67-01
私立学校作为教育的一种补充存在于教育体系中,有教育的共性,同时也有其存在的个性。其中私立学校的体育课也同样有个性存在。应该说体育课的直观性相当强,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占有优势的地方。常言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体育课中有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兴趣,精神振奋,对提高课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这在私立学校显得更为重要,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呢?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二、尊重和爱护学生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 基掌握的程度;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的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三、创设好的情感环境
利用节、假日组织运动会,班级间的单项比赛,课内单元小结中简化规则的教学比赛,小竞赛等。使他们在竞争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他们正常的表现欲。课堂中应尽力创设好的情绪、情感环境。
在巩固和提高排球垫球技术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竞赛”,按垫球技术优劣搭配男女生混合编成八组,各组围成圆圈,按定额垫球。规则是个人不得重垫两次,球落地则算垫球次数终止。完成定额的组表扬,完不成定额者,男生差一次做一 个俯卧撑补足来“惩罚”,女生则做蹲跳起来“惩罚”。结果课上得生动、活跃。实践告诉我们,情感环境的创设和快乐体育的实施都是相互搭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四、对差生的积极态度
在体育课中,对全体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正如李圣珍老师说的: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学生生活在敌视之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便学会自信。我们体育教师则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往往反应快,动作协调,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而体育教学有其更直接,更集中激发顽强拼搏精神和培养集体主义品质的积极效应。我们应抓住时机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聪明才智而一展风采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运动员,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做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借收体育器材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去,好多在文化课学习较好,但对体育三基的掌握上吃力,成为体育课中的“差生”。这要求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加关注,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信心。体育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运动,在活动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人、育心的过程。
五、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
私立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住校,学生相对和父母沟通的较少,体育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调皮的学生,往往调皮的学生体育成绩好,更容易与体育老师交流)来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打球、健身,课后多聊天,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拉近了距离。师生有了感情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开展体育工作都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高大光
[2]、《中国学校体育》钟秉枢
[3]、《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