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之浅见
作者: 伍云芝摘要: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堂,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兴趣,采取有效教学方式以及营造一种“活”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氛围。论文主要介绍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会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构建;有效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84-01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下面拟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作简要的探讨,与同行共勉。
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的技巧
(一)、故事导入法: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深思,去思考文章所阐述的深刻的主题。
(二)、背景资料铺垫法: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资料,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个丰富的世界,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三)、音乐欣赏导入法:选择能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的音乐作为语文教学的背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图片比较引入法:图片具有直观性,是生活的剪影,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图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文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五)、名句赏析导入法:从赏析名句切入文章,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还可以在瞬间把学生散乱的思绪集中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中,由诗歌的意境转入对散文的欣赏,学生很快就进入散文的意境中了。
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上树摘取桃子搭好梯子,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热情,把学生带进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方式的最优化策略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例如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大胆地采用实践法、情境法来教学。我假设自己是残疾作家史铁生,由史铁生的一句“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疾了双腿”引出一场现场访谈。学生们做记者,我以史铁生的身份回答“记者们”的提问。由于史铁生的特殊身份和遭遇,学生们自然地就围绕“残疾”和“生死”等方面提问。如:“你独自在地坛时都想些什么?”“作为一个突然遭遇残疾的人,你怎样看待生命和人生?”“你为什么要写作?”…… 对这些问题,有的我用课文中的原话,有的结合史铁生的经历和其他作品,尽可能贴切地作了回答。整节课采用了气氛热烈的访谈形式,这样既恰到好处地将一篇长长的课文浓缩成了思想的精华,又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营造一种“活”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氛围,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语文课堂的气氛的构建,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不但在人格地位上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活跃元素。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 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启迪发散性的思维。多媒体所带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和谐平等原则下所产生的课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诸如教师的失误,学生的恶作剧、出风头等,面对此种现象,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其方法技巧应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四)、作为创建和谐课堂气氛的主要施行者,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不等于放任学生,而是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P32
[2] 项贤明:《交往理论与主体 性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2期。
[3] 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