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历史课的教学

作者: 赵 洁

摘 要: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的主体性有了很大发挥,不仅学到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有了创新精神,综合素质有了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86-01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和规定了所达到的基本目标。其基本的理念应是不仅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技能训练能力,而且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形式应有明确的导向性,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动性转化

传统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复习课,多以教师满堂灌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做笔记的方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手臂发麻,效果不好。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实际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性解决问题。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专题复习中,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代的赋税名称及内容,课上以提问学生的方式解决,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对于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反映的实质性问题,由学生通过赋税内容,分组来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可流动性启发,指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每组出代表发言,最后收集大家的结论,以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全体同学。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事实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时巩固当堂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直观、灵活,可加深学生对某段历史的印象。但容易导致内容太多,学生分不清主次,所以首先,在多媒体教学时,运用图片、文字、电影资料等一定要适当,不追求过分细致和华丽。其次,通过板书理清历史的线索脉络。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观看,而应积极参与,通过教师引导进入探究模式。如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课时,用图片展示出三大军阀及国民政府的实力对比,让学生得出北伐的对象及北伐的方针;通过动态展示北伐形势示意图,使学生识记两期北伐的路线及重大的战事,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上台操作;通过展示冯玉祥五原誓师、印度女子救护队等图片,指导学生讨论、发言,延伸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突破教材的范围,拓展了教材知识。第四,教学力求把握时间,最后要有课堂小结和习题训练时间。课堂小结可以结合板书,整合本节课的内容,线索性要强,这点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总结。

三、习题讲评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在中学学习历史的最高检测是高考成绩,习题训练是平时检测的一种手段。习题讲评课也应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两个基本教学方式;习题课也应体现是否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首先,让学生学会审题意、明白解题的思路。这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观察,比如选择题,像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本质上、正确、不正确等关键的术语区分好,可让学生当堂动手划这些关键词;对于题中出现的关键人物、关键的时间甚至于出处都要详细掌握,这对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很重要。又如,材料解析题,问题中往往渗透着答题的角度和线索,可让学生审时间范围、地理范围、问的是什么、一共有几问。这些也可让学生当堂动手去做,以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能。

其次,练方法。比如,材料题,让学生当堂动手阅读材料全文三遍,第一遍,学生学会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全文,包括材料的正文、标点符号、图片、材料的出处等一系列细节;第二遍,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划关键词,提炼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有的材料是几组,看其上下的关系既反映规律性东西,准备组织答案,指导学生当堂写出答案要点;第三遍,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看看有没有疏漏之处。另外,在此过程中,告诉学生组织答案的方法,无外乎迁移课本上的固有知识及课本知识,一部分材料本身提炼一部分,还有的材料,课本上似乎没有讲过,那么答案肯定在材料中。

再次,联系、创新的讲评习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通过一道题或一类题,从历史知识点链接到历史知识面,构建一个历史小专题。如通过习题 “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可指导学生梳理有关中外涉及到货币的知识点:商朝以贝作为货币,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典型的是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的繁荣,及诸侯割据纷争的历史状况,这种局面妨碍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秦朝统一后的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铸五铢钱,对西汉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开元不是年号,是开始、纪元之意, “开元通宝”的范式,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北宋流通金属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标志着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条鞭法”的实行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民国政府时期发行银元,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由四大家族控制金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禁止黄金、白银、美钞的流通,通过银元之战,人民币成为惟一法定货币。世界上,英镑到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构建,1973年石油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欧元的崛起。这样通过货币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动手去做,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掌握货币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正是借助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的主体性有了很大发挥,不仅学到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有了创新精神,综合素质有了全面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