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

作者: 王春红 李 响

摘要: 高校共青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践行荣辱观。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142-01

高校共青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践行荣辱观,引导、动员全体团员、青年大学生为努力实现现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共青团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党建带团建,党建促团建

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具体方式,是我们党重视关心团的建设的又一具体体现。我校已逐步形成了“党建带团建”较为完整的做法。其基本做法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领导,以基层党组织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基层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团委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团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注重选拔、培养、教育优秀团员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团的基础,推进自身建设

1.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加强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量化考核;完善干部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充分发挥团委会、学生会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团员民主评议工作。

2.抓好基层团总支、团支部组织建设。在学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的《红旗团总支评选标准》,制定《团总支书记量化标准》,推进团的整体化建设。推进“学分制下共青团工作”课题组工作。积极开展团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团干部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进友谊,提高凝聚力。举办团干部骨干培训班,使其成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高校团的职能建设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突出主题教育。 紧紧围绕团中央工作部署,贯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要求,按照“抓活动、抓实践、抓骨干、抓社团、抓网络”的工作思路,推进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继续抓好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在巩固原有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每周各团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加大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指导力度,开展富有成效的理论学习活动。

3.深入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要围绕一条主线,紧扣一个主题,坚持三个结合,达到三个目标,即:紧紧围绕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坚持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与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神相结合,与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团的各项工作相结合。

4.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广大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统一起来。

5.拓展网络教育阵地,完善虚拟工作系统。创建红色网站,为同学们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吸引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6.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2001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印发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我院根据文件精神,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途径、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作出进一步的科学规范,强调了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7.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学习、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校园文化,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8.广泛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指导基层团支部建立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广泛针对各种学习课题开展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9.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抓好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推进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承办全市大学生辩论赛,举办大学生辩论赛。开展周末舞会、播放电影,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10.抓好节假日活动,加强主旋律教育。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青春飞扬”校园歌手大赛、庆祝“迎中秋、庆国庆”歌咏比赛等系列活动,以及南校区迎新年游艺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11.指导志愿者协会工作,真正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准则。提高志愿者整体素质,提供良好志愿服务,学院志愿者协会先后对各总支协会进行培训,在全市、学院大型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奉献友爱的准则。

12.坚持以“继承、实践、实效”为原则。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在学年初,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需求与偏好,制定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计划。

13.社区服务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已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受锻炼的不可缺少的舞台。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服务于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是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生力军作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赖辉亮郝瑞庭:《中国共青团工作全书》,2005年第2版

[2]杨振斌施国亮:《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与岗位培训实用手册》,中国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