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情趣调动策略
作者: 张志华摘要: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愉悦的情绪会使学生乐学,爱学,促使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
关键词:语文;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93-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语文课,激发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入境生情,是很关键的环节。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勇敢实践,有了几点心得。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盎然的情趣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走进课堂进行新授课的一段开场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个环节。新颖别致的导入语,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课的导人法没有固定模式,可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教学之初,就可运用“创设意境”法,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有这样一个地方,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那里山林葱郁,清清的水千丈可见底,游鱼戏石一眼能见;那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峰飞莺啼,蝉鸣猿叫,自是一派天籁之音;山峰竞相争高,直入云霄,那向上的昂扬之气令人叫绝。游人至此流连忘返,皆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什么地方,你想走进它、了解它吗?通过这样的情景描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产生情趣,自然把学生带入文章,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还有《七颗钻石》,则可以用“讲故事法”,教师先不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一见面就亲切地提出给学生讲故事,让爱听故事的学生们兴味盎然地听完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善良这种思想品质的影响和形成上,非常自然而且学生乐于接受。
二、设置悬念,激疑诱趣
教学时,不时地设置一处或几处悬念,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
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阅读前就提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能勾起人探求欲望的问题,如“谁是小屋的主人?”、“谁是梨花?”等问题。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探索心和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得出结论,学得知识,获得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再如《羚羊木雕》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合上书说说“羚羊木雕哪去了?”、“我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是指什么事?讨论后让学生释疑,了解课文内容,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意义和理解他人的重要。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散文体的课文很多,抒情性的文章不少。这些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朱自清的《春》满含着对春的喜爱和赞美,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生动的画面。可把朗读法作为此课文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对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的不同处理,在体味诗人对春天的欣喜,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喜爱和人们在春天里“各做各的一份事”的赞同,感受作者对如“刚落地的娃娃”一样充满希望,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一样美好,如“健壮的青年”一样充满活力的春的赞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在朗读中,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助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使学生在读中受感染受教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描述的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一幕幕感人场面,朗读时,可让学生了解每个场面的特点,读出每个故事所表现的精神来。“松骨峰战役”这一部分,要突出战争的惨烈,战士的英勇顽强。“火中救小孩”要读出战士对朝鲜人民深厚的情义,而“防空洞吃雪”的朗读,则要表现出战士们以苦为乐,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怀。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语速的快慢、升调的高低、重音的突出等,以加强感情朗读,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四、创设情境,切身感受
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甚至走入故事。与文中的人物一起或喜或悲。如讲授王维的《渭城曲》时,就可以边读边听《阳关三叠》的音乐,在音乐声中进入离别的时刻,与诗人一起感受别离;再如《皇帝的新装》,可分角色演课本剧,通过对人物的再现表演,体会、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课本剧中全身心投入,对于美与丑的理解更深刻,对于诚实的意义更明确,对做人的道理理解得更透彻。
总之,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愉悦的情绪会使学生乐学,爱学,促使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