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星 流动的爱
作者: 黄 莉摘要:给予流动儿童以相同的受教育权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儿童真正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142-01
流星是很美的,流星也是转瞬即失的。就像这些流动的孩子一样,他们的去留直接决定于他们的父母。父母到哪里打工,他们就跟到哪里。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他们就在这个城市上学。因为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所以有一些自身条件很好的同学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大部分流动人口居住在房价便宜的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环境杂乱,住房拥挤,不可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同时。父母忙于生计,起早贪黑,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即使有时间,宁可用于自身的娱乐也不愿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对于老师家访都不闻不问。我曾经去过一些流动孩子的暂住屋,见到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孩子不做家庭作业。为什么会有孩子经常迟到,为什么会有孩子在早晨上集体晨会的时候晕倒。有的孩子住的地方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写作业就趴在床沿上,有的孩子回家还要帮着大人带弟弟或妹妹,有的孩子要早晨一大早起来自已烧早饭,他们的一些经历是城里的孩子再也想不到的。有一次我在改孩子的日记时发现一个孩子这样写到:爸爸妈妈在老家都是农民,没什么手艺,只会种地,现在我们来到了南京,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自己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的心里都特别高兴。孩子的日记让我揪心,想想自己也有女儿,天下父母心,有哪一位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他们背井离乡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有好日子过,但现实无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接纳流动儿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存环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一致。
流动儿童往往也存在着很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城里的孩子,所以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流动儿童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流动儿童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我经常就会发现我们班的一些孩子心理素质很差,各方面习惯都不太好。由于流动孩子的家长要四处打工,为生计奔波,所以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沟通更少,家庭教育也相对薄弱。导致孩子在性格上较为敏感、脆弱、自卑。有些家长更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使孩子仿效家长,有的儿童因心灵受到伤害而成为问题孩子的例子很多。由于儿童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正在形成中,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公平、人与人的不平等,如果这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整天就在家里和附近邻居打麻将,孩子的成绩和学习习惯一塌糊涂,请他妈妈到学校商量对策,他母亲就说:“我也不认识字。也管不住他,他只怕他爸爸,他爸爸一不在家我就没办法了。我们对他要求也不高,只要是能认识一点字就行了,实在读不下去的话只要糊到小学毕业就行了。”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还能说什么呢!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位流动儿童的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其实这些孩子要比那些城里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社会的关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公办学校”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追加对民校的教育投入。给予流动儿童以相同的受教育权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儿童真正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这也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最基本的要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