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於敏[摘 要] 本研究探讨了支架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构建多元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掌握,从而提升习作效率和质量。本研究强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实践意义。通过确定参考内容、设计习作提纲、完成独立探索、开展协作学习和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本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习作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支架理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教育领域,支架被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这种方法强调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平台、提供支持,以促进其发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引,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多种习作技巧,以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与书面交流,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从把握学情、鼓励探究和促进协作等视角,利用支架理论组织多样的习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习作经验,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支架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习作教学是通过综合运用语言文字阐述个人观点的教学活动,对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支架理论,可以为学生灵活使用字词、句段展开创作提供方法指导,使其明确习作的具体思路,从而搭建合理的文章框架。在支架理论的辅助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侧重于习作技巧的传授,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对习作的认知较为浅显,且无法保障其学习效果。支架理论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促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元的习作活动,让其在“最近发展区”内自主探究所学内容,初步掌握习作的正确步骤。可以说,在支架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这促使教师积极创新授课模式,搭建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具体来说,在支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在习作方面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理解,进而激发其对习作的探索欲望,并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由此可见,支架理论的应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主动调整授课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体的习作活动,搭建符合其基本学情的学习支架,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与教师分享自己的习作成果,最终达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支架理论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确定参考内容,搭建立意支架
现阶段,部分小学生在习作时经常感到“无从下笔”,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明确习作立意,这影响了他们在后续创作中的发挥。对此,教师可以应用支架理论展开习作教学,先行确定参考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此次习作的目的和方向,准确搭建立意支架,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基础。具体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本次习作的核心主题,并以此为依据挑选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范文,让其以自主阅读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习作主题形成一定的了解;随后便进入搭建立意支架的环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利用多元问题引发其深入思考,从而掌握本次习作的主旨和方向,凸显搭建立意支架的必要性。
例如,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例。该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写清楚推荐理由,引起他人的向往之情。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曾经去过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如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刺激的游乐场、充满文化气息的书店等,并在自由讨论中明确习作的主题。接着,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认真赏析古镇的示例描述,在立意支架中思考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经过交流与合作总结出最终结论:此次习作范围是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通过描写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之处,使读者也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进行描写。在立意支架的指引下,学生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参考素材,帮助其总结出习作立意和主要方向,初步完成了立意支架的搭建,为后续练笔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二)设计习作提纲,建构选材支架
设计提纲是习作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合理规划习作内容,自主探究适宜的习作素材,并加入新颖的个人想法,从而优化提纲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全体学生的课堂反馈,根据其不同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搭建出个性化的选材支架,使其确定最终的习作思路。精心设计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习作的具体流程,并对即将创作的内容树立信心。在选材支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完善提纲内容,这彰显了支架理论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奇思妙想》为例。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及其功能。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选材支架,让他们在“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机、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中进行选择,并以此为题目设计提纲。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超越时间、自由翱翔、海底漫游、尖端科技、巧夺天工”等词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其次,学生负责设计提纲。在确定题目后,开头部分引出想发明的东西,中间部分详细介绍它的材料、外形和功能,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升华主题,以“总—分—总”的形式完成提纲设计。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习作提纲内容,指出对方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阐述独特的改进意见,使习作提纲更加完善。
(三)完成独立探索,激活构思支架
一篇优秀的作文必定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真实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思考问题时多以感性思维为主。只有亲身体验过某件事情,才能获得写作灵感,使创作出来的作文更具感情色彩。对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习作主题构建真实情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经过独立探索激活构思支架,让习作提纲更加新颖。在这一阶段,支架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不断开拓其想象空间,使其学会正确取舍所选素材,在独立探索中完善习作提纲。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此次习作的要求是从景物、建筑和交通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教师可以给出一定提示,以激活构思支架: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人;2.二十年后与家人团聚的场面: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学生则要重新整理这些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通过师生互评帮助优化习作提纲设计,形成最终版本。支架理论的应用使学生不再畏惧写作文,而是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认真设计习作提纲,并对接下来的创作跃跃欲试。
(四)开展协作学习,完善习作支架
为了完善习作支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习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多元的想法,使其快速厘清习作思路,充分保障作文质量。协作学习是落实支架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自行推选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彼此的习作情况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他学生要认真聆听队友的发言,并结合自己的习作经验给出意见。通过不断的交流,学生能够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起到完善习作支架的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助力。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此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件在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并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教师引导大家回忆影集、日记、成长手册等素材,思考: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想一想你是在哪一刻长大的?那一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教师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长大的“那一刻”,讲述当时的场景。教师让学生之间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可以调动其情感体验,使其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逐渐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提问意识,多问“为什么”,在交流中学会先说具体,再写具体,达到完善习作框架的目的。
(五)优化评价体系,健全表达支架
评价是支架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健全表达支架,鼓励学生以自评、互评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对作文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对自己的习作成果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多彩的活动》为例。此次习作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利用“拔河”“看京剧表演”“看望老人”三幅图片突出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第二部分指出习作的要求,重点写活动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第三部分则要写出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习作任务后,教师负责搭建多元评价支架: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经过反思指出文中有待改进的地方;随后,让他们与同桌互相交换作品,从不同视角进行点评,使其意识到作文的优势和不足,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准备;最后,教师挑选一篇典型作文,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全班学生赏析,并鼓励他们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并通过集体讨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了支架理论的优势,通过优化评价体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习作活动,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使其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互动中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
参考文献
[1]聂瑞华.基于支架理论的在线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1):46-50,58.
[2]李作芳,张凤英.支架理论下“教—学—练—评”一致的小学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J].语文建设,2022(20):27-31.
[3]张宏霞,傅宝青.小学习作知识的课程形态、特性与教学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4):76-82.
[4]张祖庆,梁筱暄,郭青松.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特级教师张祖庆《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片段赏析[J].江西教育,2024(3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