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比较阅读研究

作者: 黄志娟

[摘 要] 分析比较是思辨性阅读中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也是关键的阅读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性比较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深入研究文本,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也是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奥秘,培养思辨能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进行思辨性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阶段性对比学习单为支架,以单元主题为类比任务驱动,同时要注意以语言实践为基础,以循序渐进为要求,以价值体现为根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比较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置了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其中之一。这一任务群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分析比较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认知表现,也是关键的阅读行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阅读是教师深入研究文本,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也是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奥秘,培养思辨能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思辨性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不能没有“比”。然而,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重视不够,多以文本朗读赏析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比较阅读的现实意义

《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就是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比较”在新课标中出现了多次,在思辨性阅读中进行比较阅读,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较阅读是一种较为高效的阅读方法,能有效引导儿童在阅读中发现文章的异同,学会主动思考,感受语言魅力。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中重视比较阅读的运用,可以引发儿童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当然,比较阅读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改变教的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改变学的方法。首先,组织比较阅读教学,教师要思考如何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扩充成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的阅读,还要找准比较阅读的角度、层次等,而这些目前都没有相关案例可供参考。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其次,比较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完成这种形式的阅读任务,他们必须反复阅读、对比文本,并进行交流、研讨,否则就不能感受到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学会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说,比较阅读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于师生而言是一场共同的学习之旅。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比较阅读的实施路径

(一)以阶段性对比学习单为支架

阶段性对比学习单分为课前对比学习单、课中对比导学单、课后对比延学单三种。完成三种学习单,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对比阅读周期。这个过程摆脱了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儿童在对照和鉴别中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对比学习单适用于与中国革命传统相关的课文。对当代小学生来说,革命年代是一段遥远且模糊的历史,课前再现革命岁月非常有必要。通过课前对比学习单,学生能够厘清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阶段划分,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课文,感受革命志士的英雄主义气概。

课中对比导学单是师生课堂深度交流的支架。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金字塔》为例,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非连续性文本。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感知两篇短文虽然都是介绍金字塔,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然,课中对比导学单适合这类课文的教学。

课后对比延学单是学生的阅读走向更宽阔更深远的支架。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为例,该文由编者根据原著改编而成,课后“阅读链接”则是原著的片段,对照课文阅读原著片段,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还能感受原著语言的精妙。

(二)以单元主题为类比任务驱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单元整体性,每一单元都由几篇相同主题或相似内容的文章组成,都指向同一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对单元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选编了老舍的《猫》《母鸡》以及丰子恺的《白鹅》。《猫》一文的“阅读链接”分别是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的各一个片段,《白鹅》一文的“阅读链接”则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设计三个学习任务驱动:(1)阅读三篇《猫》,比较不同作家的语言特色;(2)阅读老舍的两篇文章,比较同一作家表达方式的差异;(3)阅读《白鹅》《白公鹅》,比较中外作家笔下的鹅以及他们表达方式的相似之处。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比较阅读的注意事项

(一)思辨性比较阅读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基础性学习任务群重在语言积累和素养积淀,那么思辨性阅读就重在语言思维的发展。在思辨性阅读任务群中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在平时把思辨能力的培育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切不可凭空设置一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因为,没有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实践,思维就不可能存在。

(二)思辨性比较阅读要以循序渐进为要求

思辨性阅读,在不同年段的侧重点要有梯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整体设计教学方案,实现由低到高的有序进阶。《标准》指出:“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这就要求思辨性阅读教学不论怎么“比”,都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如第一学段应侧重让学生比较生活中相似事物的异同,以激发兴趣为主;第二学段则应要求学生在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辨析比较的方法;第三学段则重点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也就是说,只有把握好学生思维发展的“度”,思辨性比较阅读教学才能落地生根。

(三)思辨性比较阅读要以价值体现为根本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而不是毫无根据地分析比较,否则,比较只能走向浅表化、碎片化。因此,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敢于从别人的见解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还要注意适当引导,为学生比较阅读提供大致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依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施比较阅读教学时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可供比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陆娟萍.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段语文深度阅读学习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0(5):30-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