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著以读促写的活动设计

作者: 高友明 李爱华

[摘 要] 在初中英语课程体系中,英文名著阅读占据了一定的教学时长。教师在教学经典文学作品时,通常会采用传统的经典阅读教学法,开展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和细读(careful reading)等教学活动。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难以开展深度阅读。本文探索并设计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活动,包括视频教学、片段精读、撰写读书报告和读书心得分享等,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评价和个人真实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文名著,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 英文名著;批判性思维;读书报告;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取丰富的语言输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阅读名人传记和报刊文章时,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所读内容。为了贴近真实语境,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课本特地选用了部分英语名著、名篇的节选作为教学材料。英语名著内涵深刻、语言优美,以名著作为阅读教学素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但许多教师在名著阅读课堂上仍采用传统的经典阅读教学法,如通过略读(skimming)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寻读(scanning)寻找相关信息,通过细读(careful reading)理解更多细节,机械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也不能深入名著内部,了解名著的主题意义和写作手法。

为了有效地开展英文名著的教学,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其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能深入理解作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而通过写作,学生则能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和评价,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读写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本文以Robinson Crusoe这一经典作品为例,探讨英语名著以读促写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剖析语篇,精确提炼核心主题

语篇研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借助What(主题内容)、Why(作者意图)、How(语言特色)的三维分析框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结构,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语言特点。

(一)What——主题和内容的确定

文本属于“人与自我”的“生活与学习”子主题,主题内容涉及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身心健康、抗压能力、珍爱生命的意识,以及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等。内容讲述了Robinson在一个荒岛上的生活,他失去一切后依靠自己营造了生存环境——建造房屋、捕猎动物、培育植物,并救助了一个被土著食人族追杀的人,命名为星期五,后来他与Robinson共同生活。

(二)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作者通过故事传递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价值观,教育读者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勇于创新和适应。

(三)How——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自叙体小说,内容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过去时叙述之前的经历,使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目前的状态,通过不同时态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时间线。

二、基于语篇,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语篇内容与学生的学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深入阅读并赏析经典名著

深入分析书籍的情节、人物特点以及写作手法,深入理解并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主题意义。

(二)开展个人评价分享

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对经典名著的个人见解和评价。

(三)掌握读书报告的撰写技巧

学习读书报告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系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悟,有效地撰写出有见解的读书报告。

三、读写结合,逐步构建读书报告

(一)激活知识:构建名著背景与全貌概览

学生细心观察Alice in Wonderland、Treasure Island、Robinson Crusoe和Tom Sawyer的原著封面,归纳出这些书的共同特征:它们均属于冒险类小说的范畴。随后,教师运用“The story happened on an island. The main character is Robinson Crusoe.”等提示信息,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Robinson Crusoe这部作品,旨在激活学生对冒险故事的既有认知,帮助他们构建初步的认知框架,为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步阅读:逐层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语言习得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略高于其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时。分步阅读策略通过逐步揭露故事情节,为学生提供了略高于他们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语言习得。

鉴于教材所选内容仅为小说的中段,缺乏前后情境的铺垫,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在读前补充故事的起始情境,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该片段展示主人公遭遇海难的瞬间,最终定格在主人公被海浪冲到岸边的画面。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预测Robinson为了在孤岛上生存,可能需要哪些物资?学生首次阅读文本,尝试标记出关键事件。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及社交需求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故事情节。在生存需求层面,Robinson展现了他的生存智慧,不仅从船上获取饮用水,还捕猎动物充饥,更掌握了种植水果和蔬菜的技能,以应对眼前之急,并思考长远生存规划。在安全需求方面,Robinson巧妙地从船上带回、刀具和枪支,并砍伐树木建造房屋,以增强自身的安全防护。而在社交需求上,Robinson救助了星期五,并教会他英语,最终两人结伴生活,共同面对生存挑战。在整个过程中,Robinson经历了从最初的无助、食物匮乏、生活不安定、忧心忡忡和孤独寂寞,到逐渐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全感,以及从孤独中走出,拥有朋友和得力助手的转变。这不仅体现了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也彰显了Robinson个人的成长。

为了全面展现小说的情节脉络,教师为学生展示故事开头和结尾的视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三)深度品读:洞察人物特性与主题思想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设计深入语篇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Robinson Crusoe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学生反复朗读并感受Robinson的一句独白:“Although I have lost everything,I have not lost my life. So I will not give up and I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总结主人公的优良品格,从而揭示名著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他充满智慧与活力。Robinson在孤岛上度过了28个春秋,不仅迎接了自然环境的种种挑战,还克服了内心的孤寂。他巧妙地利用了沉船残骸和岛上的自然资源,打造出一个温馨的居住环境。他的生存技能充分展现了他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他勇敢而富有同情心。Robinson在探险中意外地发现了其他人的足迹,这显示了他的警觉性,在面对食人族危机时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帮助“星期五”战胜了敌人,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勇气,也展现了他的友善。

他细心且充满自信。Robinson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他在面对艰难困境时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他的故事教会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希望,永不放弃。

(四)精读片段:领悟并学习写作技巧

教师选取的文本片段包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和模仿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让学生再次细读“Although I have lost everything,I have not lost my life. So I will not give up and I will wait for another ship.”体会主人公心情,并向学生提问:“Whom did Robinson said it to?”  这是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即心理描写,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文中使用转折词although、so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前后对比和情绪转变等。

本文的语法运用也颇具特点,“I have lost”“I have found”“I have brought”“I have built”“I have taught”等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多次出现,深度诠释了过去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如“I have lost everything.”表示Robinson在海难中失去了所有的财物,这是他的过去的经历,但是对他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让他感到绝望和无助,再如“I have built a house.”表示Robinson在岛上建造了一个小屋,这是他过去的行为,但是对他现在的居住有很大的改善,让他感到舒适和温馨。

(五)评价与推荐:分享个人的读书体验与感悟

学生在撰写心得和推荐词时,需有条理地表达对书籍的理解与评价,运用所学的语言结构与词汇,真实评价名著的情节、人物塑造及写作特色。此外,也要阐述个人的读书收获。

经过上述五个教学环节,学生掌握了读书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的撰写、内容的概述、人物特性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讨以及个人评价的表达等核心要素。

四、策略探索,提炼名著教学方式

为了优化英文名著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围绕读书报告写作的读写活动,探索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参考以下教学建议。

(一)构建多维理解框架,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语篇

名著教学不应局限于对情节的简单理解,而应该从多个维度全面解读语篇内涵。教师采用“What-Why-How”的三维分析框架,引导学生从主题内容、作者意图和语言风格三个层面深入理解语篇。这种多维解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还能让他们洞悉作者的创作初衷,领会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另外,教学设计应注重从不同角度切入语篇,可运用激活背景、情境补全、分步理解、深度品读人物以及精读片段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全面把握语篇,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循序渐进,逐步引领学生从读到写

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原则。起初,学生仅需概览全书、梳理情节和主题;之后逐步深入分析人物并把握写作手法;最后再提升到评价和个人表达的层面,完成读书报告的书写。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在阅读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补全、文本概括、人物分析等写作环节,为最终的读书报告积累语料和经验。写作活动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作品的体味和感悟。阅读和写作两大环节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读写活动的有机统一。

(三)注重实践互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实践和互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语言运用空间。如小组讨论人物品格、模仿写作手法、撰写个人读书心得等环节,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分析和评价是高阶思维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例设计了诸多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的环节,如品读人物行为、领悟写作手法、撰写个人评价等,都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而非简单地记忆和复述。这种高阶认知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在英文名著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构建多维理解框架、循序渐进的读写活动设计以及注重实践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内涵、领悟写作技巧、形成个人见解,并最终完成读书报告的撰写。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苏丽平,庞月. 教育戏剧融于初中英语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J]. 英语学习,2023(11):50-53.

[3]慈秋梅.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J]. 英语教师,2022,22 (19):95-100.

[4]秦金花. 在高师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读书报告的行动研究 [J]. 文教资料,2017(21):234-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