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姚田田[摘 要]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激发专门学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部分学校尝试开设生活化学实验课程,教师巧用生活化学素材,帮助学生搭建化学与生活的桥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专门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方向指引。
[关键词] 生活化学实验;初中化学;专门学校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连,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都与生活相关,尤其体现在“科学探究与实践”方面。另外,《标准》中还详细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以及可拓展的实验,这进一步凸显了生活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包括生活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亟待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教师角度看,为确保课程进度与实验安全,教师倾向于使用视频替代实际实验,或以口述形式讲解实验现象,这导致学生的探索兴趣大大降低。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实验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中的作用,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实验教学效果不佳。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既充满好奇又感到陌生,随着其思维逐渐独立,若动手实践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便容易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化学知识较为抽象,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解释原理困难,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是对于专门学校来说,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成绩相对落后,自我效能感较低。因此,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中所探讨的生活化学实验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再回归到生活世界,实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生活化学实验既可以与实验原材料相关,也可以与实验器材相关,还可以与研究问题相关。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替代品,如过氧化氢溶液、注射器和一次性纸杯等,这样既可以尽量避免使用腐蚀性试剂和有毒药品,又能减少加热步骤,从而有效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重从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出发,精心创设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相匹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中。
二、生活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路径
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针对初中生的特点,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将“5E”教学模式(包含吸引、探索、解释、拓展、评价五步)应用于生活化学实验的教学尤为适宜。在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此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化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教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把生活常识或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导入手段,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相结合,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有效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教学中,引入“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上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中太空厨房再生水的概念,不仅能让学生领略神奇的水世界,还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二)探索实验过程,主动积极学习
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化学实验为探究的主要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首先,教师抛出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确保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并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汇聚小组智慧获得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如闻气味、触摸感受温度、观察颜色变化等。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到倒入净水器中的水迟迟没有滴落的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高涨的活跃度,心情复杂,同时充满期待。教师应在此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净水器工作原理的理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对实验的印象更加深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组织小组交流,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需要基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推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代替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而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自行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成就感。
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中,各小组代表从净水器的实用性(净水速度和净化后水的澄清程度等)和美观性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实验现象。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间、生生间展开积极的互动讨论,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力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地穿插了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亲自检验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实际应用,解决生活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也是他们学好化学的重要催化剂。在拓展阶段,教师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为例,黑枸杞汁遇到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用它来区分自来水和纯净水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入思考净水器净水的原理,并尝试利用黑枸杞汁进行检验。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展示“生命吸管”的结构,将净水器净水原理予以延伸。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通过播放空间站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的视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教学环节不仅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教师力图使课堂学习得以延伸,将所学的知识升华,使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评价与总结,助力学生成长
实验评价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评价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并及时给予反馈。首先,教师让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式,结合《实验活动评价表》,相互评分、相互监督,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让学生在《生活化学实验报告册》中记录实验感想。例如,在《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分享制作净水器的体会,讨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感受化学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如“如果你是一条生活在污水中的鱼,你最想对人类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我认同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动力。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化学的方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E”教学模式中的每一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实验。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问题驱动下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沟通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深化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化学的热情。另外,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比课本中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牢固,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从而深刻感受化学的魅力。
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畏学转变成好学、想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师生、生生紧密合作,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为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看知识本质的能力,真正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实的、活的和新的,而且,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三、从教室到实验室的意义
从教室走向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能从熟悉的体验中获得新知、产生回应,这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自生活化学实验课开设以来,笔者每学期期末都会进行课程评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生活化学实验课对日常生活有帮助,对生活化学实验教学持支持态度。可见,生活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也非常迫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生活化学实验直观地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同时,生活化学实验不依附于课本上的实验,但开展的实验与教学目标充分适配,从生活出发,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考,不断积累知识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学习化学的欲望逐渐增强。
(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专门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要围绕课本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实验素材,大胆研究。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向内有收获,向外有成长。在不断探索中形成适合专门学校的生活化校本教学案例,不断提升专门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增强学校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生活化学实验立足真实情境,以德养心,以心育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矫治功效。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将生活化学实验育人价值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生活化学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观念,从而实现教育的转化作用。
四、总结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实现化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实践技能;还让他们透过生活发现化学之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让生活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将他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并用心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家强,陈彩兰.初中化学生活化实验开展路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3):30-32.
[3]杜悦.新课标视野下初中化学生活化实验拓展教学的探索[J].化学教与学,2023(21):91-94.
[4]苏蕃红.生活化小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有效应用[J].中学科技,2023(9):14-16.
[5]金红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