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作者: 朱梅霞

[摘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门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注重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从强化数学语言、发挥教材作用、符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基础。因为对小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题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数学教师要加强重视。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还需要教师思考探究。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不愿阅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重视他们的态度。但部分小学生并不愿意主动阅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程难度较高。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在阅读数学概念、数学题目时,他们很难理解,会丧失主动阅读的欲望。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所选的阅读材料超纲,且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会备受打击,给他们造成挫败感。

其二,很多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盲目阅读,未能提取有价值的阅读信息。这就导致学生虽然阅读了大量内容,但是收不到预期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数学阅读可有可无,变得不愿阅读。

其三,学生受学习经历的影响,对数学阅读产生错误认知,未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通过反复做题的方式巩固知识,提高成绩,这会弱化数学阅读的作用。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也很难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二)部分学生不会阅读

部分学生不会阅读,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其一,学生缺少阅读动力。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尚不成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其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前期没有打好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三,阅读方法不合适。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很多数学课堂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阅读积极性下降,难以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

(三)部分教师不“让”阅读

部分教师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一味灌输教材知识,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虽然学生单纯依靠教师讲解也能掌握数学知识,但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热情,数学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另外,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的阅读任务不合理,学生无法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还有一些教师不信任学生,片面认为学生不能自己阅读,倾向于直接指明,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强化数学语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加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遵循素质教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语言表现力,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引导策略,增强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期间,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路,在互动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公式、数学概念。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发挥教材作用

教材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师并不会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但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数学知识,让学生更细致地理解数学知识点。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运用,使得部分教师逐渐弱化了教材的作用。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重视,高效发挥教材的作用。

(三)符合素质教育

阅读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础。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点,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前,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要加强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另外,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独立探索水平,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活跃思维,自主预习

深受教育界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不成熟,难以完成难度较高的阅读任务。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建活跃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促使学生参与其中。

比如,在“认识厘米和米”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生活设计问题情境,如“大家使用的课桌有多长?”“同桌有多高?”等,引导学生实践测量,理解厘米与米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观察中直观认识长度单位。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二来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预习期间,能够简单了解所学内容,确保上课时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学生在自习时,会主动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同样以“认识厘米和米”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布置合适的预习任务,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掌握厘米和米概念。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提前勾画出知识点,为了保证预习质量,可以咨询家长,或者上网查阅,更好地完成本次预习。教师上课时综合学生预习成果,划分学习小组,让他们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发挥课前预习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兴趣,引导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主动分析,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以“年、月、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以“时光穿越”为主题,学生扮演时间探索者,以年、月、日为坐标,穿越到不同年代,并分享自己所熟知的不同年代的文化、历史。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年、月、日”的基本概念,又能提高文化素养。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详细阅读案例内容,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问题处理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历的所有月份与天数,提问:“在8天后班级要组织读书会,请问活动具体是几月几号?”学生自行查找,能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培养处理问题的意识。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较年份、月份之间的不同,总结内在关系。比如,通过比较闰年和平年日历,学生得出闰年二月与平年二月天数不同。教师再一次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明确重点,课外延伸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言类学科的必要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明确教学重点,做好课外延伸。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需要立足教学重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学会使用计算公式。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基础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课外延伸。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比如,利用互联网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

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定期组织班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共同提升,为后期高效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兼具趣味性与广泛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

课外阅读不能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应该根据学习进度安排阅读时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较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四)以笔助读,激发兴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单纯引导学生口头阅读,会影响学生理解。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笔助读,调动学生眼、口、心、手、脑等多个感官,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学生在阅读时,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比如,在重点知识下方画一道横线,勾画出有用的信息等。这种边阅读边标记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实现高效阅读。

很多数学知识中都隐藏着多个条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隐藏条件,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重点在于“围成”,而不是“组成”;围成三角形的是“3条线段”,而非“3条直线”。又比如,学生在阅读“梯形的认识”相关概念时,深入分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学生会自行寻找概念中的关键点,重点标记“只有”,掌握梯形的概念,学会正确区分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阅读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本。学生养成以笔助读的好习惯,能够确保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要注重学生以笔助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理解文本含义,高效阅读。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讲解,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阅读任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教材知识点,明确阅读目标,引导学生以笔助读,提高阅读效率。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利用多元教学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确保学生高效学习,走上全面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敏.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6):23-25.

[2]陈鸣.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5):29-31.

[3]张敏.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4(7):165-168.

[4]张燕.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24(4):75-79.

[5]郑义钗.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名师在线,2023(34):58-60.

[6]王尚志. 参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经历与感悟[J]. 基础教育课程,2021(19):4-10.

[7]王敏娟.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0(69):70-71.

[8]何振平.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究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54-155.

基金项目

2023年度福建省莆田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阅读专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DZXKT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