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研究

作者: 吴乔娟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及其实施效果。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名画欣赏活动可被视为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认知发展的有效手段。名画欣赏活动注重游戏化学习和互动参与,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表达欲。实践表明,名画欣赏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名画欣赏;审美能力;游戏化

一、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由心理学家 H.E.加德纳(Gardner)提出,认为人类智力并非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传统智力理论仅测量了语言和数理逻辑,忽视了其他潜在的智力能力。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个体至少具备八种智力能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在实践中,个体不仅具备某种类型的智力,而且发展了一套独特的上述智力能力的组合体系。多元智力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中受到了很多批评,但它在教育领域颇受欢迎,许多学校接受了这个理论并且在具体教学中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发展。

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中,多元智力理论提供了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名画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分析画面结构,辨识色彩和形状,视觉—空间认知得到培养,空间智力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讨论与交流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智力和交流智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可布置多种形式的任务,让幼儿尝试使用多种方式理解和表达画作内容,将多种智力体现在活动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仿画作中的人物姿势神态,幼儿的身体—动觉智力将得到发展。又如,教师引导幼儿体会画作情境,可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智力。总之,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提供了多维度的设计和实施方向,使其既能满足艺术教育的目标,也能促进幼儿各种智力的协调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个体主动建构而成的。学习是个体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环境互动导致的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作用而主动建构意义、获得知识的过程。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知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在互动与社会交流中建构知识。因此,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应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构新的知识。

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应营造开放的环境,强调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和表达。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幼儿不断建构对名画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丰富的情境,将名画的内容与幼儿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在情境中建构对艺术的理解。例如,在欣赏《向日葵》这件作品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园内花坛中的向日葵实物,并通过涂色、拼贴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将名画内容内化为个人的表达,建构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名画欣赏活动的教育目标

1.培养审美能力

发展审美能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审美教育不只是单纯地学习美的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具备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名画欣赏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感受、体验艺术作品的色彩、构图、情感等,培养他们的审美判断,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具体而言,在名画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画作的细节,学会辨识色彩、形状、线条等,逐步建立审美判断。这个过程的讨论和分享环节,又能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使得审美能力在互动和表达中得到提升。

2.加深文化认知

名画是文化载体,通过欣赏不同的名画,幼儿可以接触到丰富文化内容,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加深对自然、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欣赏西方古典作品,幼儿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文化;欣赏中国传统名画,则能让幼儿体会中国古代哲学与和合的生活方式。

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画作的背景和创作过程,引导幼儿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幼儿通过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画,可以强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三)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1.游戏化原则

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要方式,这是由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名画欣赏活动遵循游戏化原则,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提升艺术感知能力。游戏化原则要求将艺术欣赏转化为趣味游戏活动,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作品。例如,教师可以将名画内容制作成拼图,让幼儿通过拼图游戏感受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体验画作的情感表达。

2.互动参与法

名画欣赏活动中的互动与参与至关重要,通过师生互动、同伴交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将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互动促进了幼儿的表达与分享,能够加深他们对画作的理解。为加强名画欣赏活动中的互动,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这幅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觉得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情绪?”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积极表达,从而通过交流形成对画作的深入理解。

名画欣赏活动中的互动参与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表达、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如对名画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名画创编故事等。互动参与的多样化能够增强幼儿的体验和感知,从而发展他们的情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名画欣赏活动的实施与效果

(一)活动实施流程

1.活动准备

名画欣赏活动的实施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名画,确保画作风格鲜明,内容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当然,选择画作时应注意避免内容过于复杂,以防给幼儿造成理解困难。例如,《蒙娜丽莎》《向日葵》《星空》等作品都富有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次,教师需提前准备活动所需的展示材料,如画作的高清复制品、投影设备等,保证图像足够清晰,以便幼儿能够观察画作的细节。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颜色卡片之类辅助道具,帮助幼儿在欣赏画作时更好地感知作品。

活动场地的布置同样重要。活动场地应光线适宜,便于幼儿欣赏画作。为了便于幼儿观察与讨论,教师可将幼儿分为小组,使他们能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还要对画作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以便在活动中为幼儿讲解画作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帮助幼儿多角度感知、理解作品。

2.活动开展

名画欣赏活动的正式实施包括画作展示、引导观察、互动讨论等环节。教师首先展示名画,引导幼儿观察画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如“这幅画中有什么颜色?”“画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等等。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可对画作的背景信息和艺术特点作一些简单介绍,如介绍画家的创作动机和作画时的生活状态等。互动讨论是名画欣赏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分享对画作的看法。通过与同伴交流,幼儿可以在相互启发中获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二)幼儿参与情况分析

1.参与积极性

名画欣赏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名画欣赏活动结合了视觉刺激和互动元素,一般来说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幼儿往往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向日葵》鲜艳的色调和明快的画风就能够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幼儿对画作的兴趣,以便日后改进对画作选择,满足幼儿成长需求。为评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对每个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被关注,就会激发出对活动的积极性。

2.互动与合作

名画欣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社交互动机会。幼儿通过相互分享形成对作品的多角度理解,学会倾听和表达,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充当引导者,让幼儿自由表达对画作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还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幼儿模仿画中的角色,体验画作的情感和氛围,感受作者的情绪。互动与合作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的情感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效果评估

1.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名画欣赏活动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提升能起到积极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名画的色彩、构图,可以建立初步的审美判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画作的细节,并让他们在模仿画作时尝试自己动手涂色。通过欣赏和模仿,幼儿就会形成对色彩和构图的敏锐感知,如果幼儿在自己的画作中有尝试使用明暗对比和色彩过渡,那么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当然,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不仅体现在绘画技能上,还体现在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上。幼儿在名画欣赏活动后,能够大胆地尝试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就表明他们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2.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发展

名画欣赏活动在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有良好效果。一方面,通过对画作的观察和讨论,幼儿不断练习语言表达,发展自身思维能力。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画作的内容和情感,如“请观察天空的颜色,你觉得这幅画在表达什么情绪?”。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画作,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作品,评价画作。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学会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于生辉.在名画欣赏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2(7):168-169,172.

[2]郭佳.幼儿名画欣赏教学的选材与处理技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116-119.

[3]陆琴芳.谈幼儿园大班名画欣赏活动[J].科学大众,200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