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 方丽丽

[摘 要] 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幼儿主体性发展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它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幼儿主体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幼儿自主性缺失、被动适应性、创造力匮乏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教学活动;主体性;对策

一、幼儿主体性行为的问题剖析

(一)幼儿自主性的缺失

1.选择机会的有限

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活动内容往往由教师决定。教师会根据预设活动内容准备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然而,这些材料种类较少且形式单一,通常仅有2~3种可供幼儿选择。这导致幼儿在操作时被迫“标准化”,只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选择材料。

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幼儿,甚至对大多数幼儿而言也是不适宜的。它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未能充分考虑幼儿在能力上的差异和个性需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幼儿只能被动接受安排好的教学材料,几乎丧失了自我选择的机会。鉴于此,教师应深入观察幼儿,敏锐捕捉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偏好,根据幼儿个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2.习惯性依赖的倾向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普遍表现出对教师帮助的依赖,仅有少数幼儿能在教师少量协助下完成任务。这种依赖在科学、艺术等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从画圆圈到选择颜色,再到完成画作,幼儿在绘画的每一步都会寻求教师的确认和指导,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这种习惯性依赖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自信心,还阻碍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当幼儿缺乏自信时,他们更倾向于依靠教师,而不是自主完成任务。这种依赖性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构成了负面影响。

(二)幼儿的被动适应性

1.积极互动行为的不足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通常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主动发起的积极互动行为相对较少。受教学活动环节时间高度控制的限制,教师有时无法及时回应幼儿的提问,甚至忽视与幼儿的交流,从而影响了双方互动的积极性。

此外,幼儿与同伴的交流机会相对有限,合作、帮助等积极互动行为较少,而争吵、打架等消极互动行为较为常见。这种互动模式限制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导致他们在互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2.参与活动的被动性

幼儿被动参与活动表现为他们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参与游戏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醒才会参与。例如,在“找朋友”游戏活动中,幼儿在听到教师的要求后并未立即行动,而是需要多次提醒才开始参与。这种被动参与活动的现象表明幼儿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缺乏主动按照教师要求参与活动的意愿。

(三)幼儿创造力匮乏

1.想象力的局限

幼儿时期本应是想象力丰富的阶段,然而,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想象力较为局限,思维趋于固化。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往往会提供抽象图片或范画供幼儿参考。然而,大多数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范画进行绘画,当没有范画可供参考时,幼儿往往无从下手。这种局限性不仅影响了幼儿的绘画表现,也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发展。

2.回答问题的趋同性

小班幼儿正处于模仿阶段,当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他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未能独立思考,导致答案趋同,独特性答案出现的频率较低。有时,为了追求效率,教师会灌输固定的思维模式,这进一步加剧了答案的趋同性。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不仅影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发展。

二、幼儿主体性行为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引导策略不足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往往安排紧凑的环节和频繁的提问,这导致提问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探究。当幼儿发起的互动与活动内容不直接相关时,教师可能会因担心影响活动进度而忽视幼儿的需求。此外,当幼儿的回答不符合预期时,教师往往仅让幼儿继续思考,而未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幼儿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引导策略的不足,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习惯采用1~3种教学方法,其中讲解法最为常见。虽然讲解法可以帮助幼儿记住活动内容,但因其单一和枯燥的特点,往往会削弱幼儿的学习兴趣。演示法和游戏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注意力,但游戏法可能过于注重娱乐,而演示法则可能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机会。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也不适应幼儿多样的学习需求。

(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被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观念忽视了幼儿在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也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幼儿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挖掘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活动,使教师成为引导者,从而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教学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往往不够充分,仅根据教学活动目标为全班幼儿提供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种教学准备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发展水平,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三、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领域,主体性被视为幼儿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培养工作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行为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体成长,还影响着教育质量。幼儿主体性作为幼儿内在动力与潜能的体现,对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培养幼儿主体性行为,不仅能够培养其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自信心和创造力。通过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和自我表达,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这也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主体性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建议

(一)多维度策略促进幼儿能力提高与自主性发展

在主题活动的设计阶段,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设定适宜的活动目标,深入挖掘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动、趣味性的语言和呈现方式,将知识融入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中,从而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如通过班级投票让幼儿决定即将进行的游戏活动。以一次户外活动为例,教师观察到幼儿对落下的种子表现出浓厚兴趣,随即围绕“种子”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这种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出发,让幼儿表达个人兴趣,并根据幼儿的想法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不仅尊重了幼儿的意愿,而且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这种方式,幼儿的参与感得到增强,其自主性也随之得到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欲望,进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当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替代材料,同时鼓励幼儿自己进行实践与探索。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个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你可以尝试思考并寻找答案。”当幼儿面临与以往类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回顾此前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提醒幼儿:“老师记得你上次成功解决了类似问题,这次你可以尝试同样的方法吗?”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教师不仅能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还能促使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将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形成更加独立、自信的个性特质。

(二)满足并支持幼儿合理探究欲望,激发幼儿能动性

枯燥的教学活动内容往往导致幼儿难以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游戏元素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任务。以社会活动《找朋友》为例,在幼儿寻找同伴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森林王国即将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邀请了小朋友们参加。但有一个条件,每个小朋友必须携带一名同伴才能入场。现在,请小朋友们去邀请自己的同伴一起参加舞会吧。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幼儿的能动性。

(三)创设欲求性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因惧怕教师责备而怯于大胆探索。因此,为幼儿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幼儿轻松、大胆地自主建构知识、探索未知,进而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当幼儿犯错时,教师应采用语气温和、正面的引导方式,避免严厉指责,以防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陷入心理恐惧中。例如,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应用温柔的语气提醒幼儿:“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注意听老师的问题后再回答哦。”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应温和地引导,逐步激发其想象力:“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教师以温和的语气与幼儿交流,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同时,教师应多关注幼儿在创造活动中的亮点,积极鼓励幼儿,强化其成就感,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黄金艳.角色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主体性[J].教育视界,2024(12):73-74.

[2]梁云.小班户外体育游戏的组织策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6):30-33.

[3]陆娟娟.谈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69-270.

[4]钟迎春.幼儿科学教育与幼儿主体性的引导[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S1):228-229.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秀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