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博慧”课堂的德育探究

作者: 龚林霞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数学“博慧”课堂是开展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适时开展德育活动。小学数学“博慧”课堂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功能,把握数学课堂主阵地,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博慧”课堂;德育

“博”是博融兼蓄,是方式手段。“慧”是慧知立学,是目的结果。“博慧”课堂是以博融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让课堂充盈着创造气息、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博慧”课堂倡导回归教育的原点,以“育人”为首要目标,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具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生命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让这些生命得到重构,让生命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数学“博慧”课堂中,应坚持德育为先,提高智育水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因此它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德育元素具有内隐性。数学中所蕴含的理性精神、科学人文精神、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因此,在数学课堂中不能忽视德育。小学数学“博慧”课堂不仅追求知识体系的习得,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熏染情志,获得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深入挖掘教材,找准德育结合点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就有育人导向。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具有隐藏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把握教材,多维解读教材,发掘出隐藏的德育元素。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德育与智育的契合点,才能将德育与智育完美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结合德育元素,有的放矢地实施德育。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蕴藏着许多关于数学家、数学方法、数学文化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它们进行德育。例如,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中的“你知道吗”,就提到我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介绍了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关于负数的记载。最后还提到了4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表示正数,用“-”表示负数。这种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结合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全书分9章,246个数学问题,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而有效的应用数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优秀数学思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其中负数、分数的计算,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数学成就,比印度早八百年,比欧洲早一千余年。这些知识的介绍,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从数学发展史中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数学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国外数学家以及数学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可以稍加引导,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无国界”的思想,不断开阔国际视野。这样,通过拓展阅读,找准德育结合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还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例题、习题甚至插图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相互融合,让学生既收获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得到品德修养的提升,真正达到“博慧”。

二、把握课堂主阵地,推进德育实施

“博慧”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无视学生成长的生命节律,仅仅把课堂定位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数学“博慧”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更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让学生去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会人类的理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感受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作为基础教育科目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理性精神、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师要把握课堂主阵地,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生成资源,将德育融入数学“博慧”课堂。

(一)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德育着力点

“博慧”课堂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智慧生命、健全人格的人。而数学是一门客观、严谨、科学的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是数学的基本特性。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适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促进“博慧”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中,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数量之间的“变”与“不变”,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移多补少、正难则反、以简驭繁等策略的应用,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学学科自身所具备的德育元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德育针对性

“博慧”课堂将教育与生活、社会有机结合,旨在构建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德育过程当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必须敏锐地捕捉信息,适时呈现深思熟虑后加工的德育元素,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才能使德育水到渠成。

例如,在“时分秒”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感受1分钟的活动:在1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写多少个字?1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在学生自主活动体验之后,再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不仅感受到了1分钟的时长,而且体会到短短的1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真切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抓住课堂生成,找准德育时间点

“博慧”课堂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会生成一些不可多得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找准时机进行德育,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会交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科学精神等。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个别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渐渐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鼓励,给予指导,消除畏难情绪;当学生探索有所得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扎实的数学训练,让学生养成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优秀品德。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究、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应高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及其价值,并注重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最频繁的。因此,小组合作形式也常被应用到数学“博慧”课堂教学之中。小组合作往往是在个人独立思考之后进行集体研讨,这种合作形式在数学史上就有,比如,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合作,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合作,等等。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要抓住小组合作学习时生成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前要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价值的实现,还要帮助小组达成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在小组内建立起一种友爱融洽的伙伴关系,指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结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表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会与人交往之道,学会与人协作,关心体谅他人,使小组成员之间逐步形成彼此信任、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醒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理性的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其他小组开展互动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抓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生成的资源进行德育,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及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德育,还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不能用力过猛,淡化数学学科特色。精准进行德育,才能在启智增慧的同时,将德育落到实处。

三、教师示范导行,促使德育内化

数学德育的效果是持久而深刻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而且能使人终身受益。但是品格与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因此,数学德育目标的达成,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将德育的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在德育内化过程中,教师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无形中成了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榜样性、影响力不言而喻。教师的个人修养及品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言语,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敬佩、喜爱之情,学生就会更加信任老师,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并不断规范自身言谈举止,促进德育的内化。

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端庄的仪表,和蔼可亲的表情,亲切的言语,整洁的板书,严谨的治学态度,爱生如子的情感等,都能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赵颖婵. 数学学科德育内容、教学原则与实施路径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2]顾豪利. 将德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J]. 现代教学,2024(21):36-37.

[3]李麟.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 读写算,2024(32):94-96.

[4]张程垣,龙万明,张晓斌. 也谈数学德育的内容与实施[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2):20-25.

[5] 贾淑平. 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分析[J]. 读写算,2024(35):127-129.

[6]王晖,徐立秋. 让德育蕴涵于数学课堂之中[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0):21-2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