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美”融合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夏雅婷[摘 要] 小学音乐教育在德育与美育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旨在通过音乐教学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本研究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德、美”融合的现状,揭示了教师在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审美素养及文化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研究展示了德育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美的元素融入以及德美共育的综合实践,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塑造学生情感、道德和审美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将德育与美育融入音乐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德育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美育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承担着传授音乐基本知识与能力、推广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还肩负着强化以德育、美育为重要内容的全面素质培养的重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美”融合,是指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将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这种融合不仅涉及传授音乐知识和能力,还在于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演绎和创作,实现对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感知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同时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悟并践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促进其人格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德、美”融合的现状
德育是关于道德的教育。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价值观的灌输和品德的培养。德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不仅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德育,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核心在于个体通过亲身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感官体验,来获取独特的审美感受,并在此过程中受到触动与启发。美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活动,它追求自由、主观与个性的表达,而非追求固定的标准或确定的答案。因此,美育并非旨在应付考试,其成果亦不能仅凭考试分数来衡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和美育融合“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机械地加几句空洞的说教,而未能有效地将德育和美育内容与教学素材和形式相结合,这显然是不够的。
首先,部分教师对音乐与德育、美育相融合的内在价值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德育和美育是思政教师和美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音乐课堂上仅关注对学生的唱歌、跳舞和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和美育的融入。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其次,教师在把握音乐与德育、美育融合的关键要素方面存在不足。一些音乐教师对综合活动中的德育和美育要素,如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未能准确把握。德育和美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说教,还需要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来体现,如通过歌曲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
最后,音乐课堂在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方法上显得单一且缺乏创新。教师往往难以有效地把握音乐与德育、美育融合的契机,甚至对德育和美育要素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导致德育和美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常常忽视了歌曲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美学意义,未能将其充分融合教学。
因此,如何破解音乐教育中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薄弱、学科独特育人功能及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就成为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音乐的内在价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将德育和美育自然地融入音乐教学,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德育和美育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二、小学音乐教学“德、美”融合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德、美”融合的理念更是赋予了音乐教育更加深远的意义。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涵,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歌词等要素,传递出深刻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种美育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活动,学生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小学音乐教学“德、美”融合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小学音乐教学“德、美”融合的实践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美”融合的实践探究,是一项富有意义且充满挑战的教育任务。它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还要求他们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的元素,实现德美共育的目标。
(一)德育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德育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它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等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诗篇,作曲家谷建芬为其谱写了动人的旋律。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深刻展现了母爱的慈祥之情如何在细微之处流淌。谷建芬以其悠婉动人的旋律,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与赞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包含吟诵古诗、歌唱古诗以及表演故事的环节。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样的演唱表现形式,将歌曲演绎得富有表现力,同时也在多次合作演唱中积累与他人配合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使他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让学生在歌唱中深刻体验母子之间的亲情,接受爱的教育,从而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二)美的元素的融入
美的元素的融入,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蕴含美的艺术,它的旋律、和声和音色等均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以一年级欣赏课“顽皮的小闹钟”为例。这是由安德森创作的一首描绘性管弦乐作品。乐曲形象鲜明、情绪欢快而明朗,特别是表现小闹钟节奏的音型非常突出。偶尔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增添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谜语导入、音型的聆听、做游戏(找出规则与不规则的节奏)、随音乐表现音乐形象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
(三)德美共育的综合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德、美”共育的目标。例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应注重歌曲的技巧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音乐表演和创作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具体到音乐课堂,教师需要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除了教授音乐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入音乐教室时,能够像置身于音乐殿堂中一般,静心聆听音乐的韵律;在合唱、合奏中,学会相互倾听、和谐配合;在不同的音乐节奏中,有序地进行起立、问候、行走、排队等活动,甚至根据学习需要灵活地调整座位。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了唱游的要求,这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规则,增强集体感,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释放自我情感。
四、小学音乐教学“德、美”融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德育意识,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合唱、合奏还是音乐剧表演,都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达成目标而努力。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提高音乐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促进情感表达与情绪管理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场所。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能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内心的压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音乐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应对,保持乐观的心态,还能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激发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摇篮。音乐创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力,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创作欲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举行音乐创作比赛、即兴演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音乐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演唱一些传统民歌,通过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夏铭阳,张紫嫣.论实践在音乐美育中的价值:来自阿伦特“诞生性”理论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4(5):69-76,10.
[2]范柳柳.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23(25):74-76.
[3]方伶梅.小学音乐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J].琴童,2024(15):51-5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学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