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研究

作者: 卢梦琪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和思考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和薄弱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运而生。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学生由于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而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上颇感乏力,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程上。

[关键词] 农村学校;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已为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践行这一科学认知,依旧沿用着“师本位”的教学思路。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普遍对教师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服从,习惯于跟着教师的讲解亦步亦趋,很少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实践表明,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是帮助农村小学生实现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共同体的搭配模式

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发挥要以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补互促为前提。教师要认识到的是,学习共同体绝不是学生个体的简单“捆绑”“拼凑”,而是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尤其是优势、短板和习惯等进行科学搭配。如此,才能收到“1+1>2”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率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梳理,以确保后续相关教学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进行。

(一)扩大学情调查范围,拓宽学情调查渠道

学习共同体以共同体成员的合作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为此,教师应扩大学情调查的范围,拓宽学情调查的渠道。扩大调查范围方面,除了学生的课堂和考试表现,还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和性格特点等做详细考察。拓宽调查渠道方面,应充分利用家校沟通获得更丰富的学情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历次考试的考卷集中起来,分析每个学生在不同难度、题型和考查方向的题目中的得、失分情况,以此来判断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分布;或者在课后主动和学生聊一些生活话题,获取学生的兴趣、性格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信息。

(二)突出共同体成员优势互补互促

学习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主要就是凭借成员间的互补互促。因此,要将这一作用有效发挥出来,教师就必须在组织学习共同体时进行科学搭配,突出成员之间的互补互促,将具备不同优势的学生安置在同一小组,从而形成整体优势。同时,一个学习共同体还应同时容纳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便学生之间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历次考试的平均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保证每个共同体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样,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共同体成员就可根据自己在识图、绘图、抽象和讲述等方面的优势承担具体的某项分工,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

(三)注重对学习共同体内部人际关系的维护

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和谐,是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的保证之一。因此,教师还要考虑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来调整分组策略。农村地区各种活动虽不如城里丰富,但活动空间较大,易于组织大型活动,因而小学生往往有着更为丰富的人际交流经验。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将平日里关系比较亲密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共同体中,利用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优化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同桌或要好的伙伴作为搭档,以使他们能够利用对彼此的熟悉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确定共同体的学习主题

合作型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主题有关。因此,对于主题的优化选择就成了实施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立足于这一认识,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地方特色,以及目前的教学进度安排等,在主题设计上突出农村生活元素、课堂“留白”,重视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能够依托主题实现对知识的把握。

(一)在主题设计中融入农村生活元素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一般比较丰富,这给教师的生活主题设计提供了很多素材。教师在为共同体的学习活动设计主题时,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亲切的学习体验,又可以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兼顾了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

比如,在教学“圆”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只小狗被拴在房子外的一个墙角处,房子四周的外墙长度均为5米,狗绳长6米,那么小狗的活动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绳子长度大于房子边长而存在一个“陷阱”,很适合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解析。

(二)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留白”思想

不少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将知识进行细细拆解,殊不知这种做法有损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时点到为止,有意识地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探究主题,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后,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定理的论证问题,并要求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去思考论证的方法。当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如北方农村在晾晒玉米时常做的“切角”工作。

(三)利用拓展问题设立主题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其思维常常会在一定场景的刺激下表现出很强的发散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作为共同体的学习主题,同时利用一些农村生活场景加以引导,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完成“乘法”相关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插秧”或“囤仓”等农业劳动内容,给出“1+2+3+……+99+100=”这道算式,让学生利用乘法知识和劳动经验以合作的方式思考这道题的简便算法,并要求自主选出代表当堂汇报本组的探究过程。

三、丰富共同体活动的合作形式

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多元路径。因此,教师必须就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开展形式作进一步的完善,重点围绕“实践活动”和“趣味游戏”这两项最契合农村学生特点的形式来具体实施,引导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共同体合作

实践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农村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优势所在。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插入一些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共同体合作学习的载体。以实践活动作载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理解知识、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例如,在讲解完“条形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任务:与自己的搭档结成调查小组,通过走访农民和粮站工作人员,调查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做好调查记录,写好调查心得,并将有关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上交、展示。

(二)在趣味游戏中开展共同体合作

小学生经常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点,将游戏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团体性的趣味游戏,使他们在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情境中边玩边学,实现寓教于乐。

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概率”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游戏教学。首先,准备两个标靶,一个上面涂有面积相等的三个色块,每个色块代表一种害虫;另一个同样有三种色块,代表两种害虫和一种益虫。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投掷飞镖,要求不能射中益虫。最后,以每组的中靶情况评判输赢。在这个游戏中,第一个标靶不需要刻意瞄准,各色块的中靶概率大致相等;第二个标靶则需要避开益虫色块,因此必然在概率上有所不同。

四、拓展共同体的学习平台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应打造更多的学习平台来丰富教学形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互促互学”“师生合作”的角度进行切入。

(一)利用学习共同体开展互促互学

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往往比较薄弱,因此更需要得到外界的引导和帮助。数学教师可以将学习共同体模式引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几人结成一个互助小组,并指派其中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并监督成员进行练习。

(二)利用学习共同体开展师生合作

农村小学生常常有着亲近老师的愿望,希望和老师一起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农村小学,教师可以将学习共同体模式应用到师生合作当中,并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根据“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内容做一次数学实验,将一副三角形模型的三个角切下,并将三个角的顶点拼在一起,看看最外侧两个角的外边是否处在一条直线上。以此种方式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定理,事半功倍。

五、拓展共同体的功能维度

如果要对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做出实质性的拓展,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学习”这一核心活动,他们还需要改进学习评价。具体而言,教师要在完成教学活动后,鼓励学习共同体成员就彼此之间的学习表现、认知思路、学习成果等进行互评,帮助他们从搭档的点评中汲取有助于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养分”。同时,教师还应将“师生互评”纳入相应的工作中,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份“测评表”,分别就搭档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突出表现以及教师的指导方式等给出量化评价,并鼓励学习共同体推举代表做口头点评。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中的学习情况做综合性点评,以此推动师生共同进步。

除了以上策略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将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拓展到家校合作中,调动更多的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助力。

六、结语

教育是自由的,它给予了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展现个人能力的天地;教育也是公平的,它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机会。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优化共同体成员的搭配、确定共同体的学习主题、丰富共同体的合作形式以及拓展共同体的学习平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池淑花.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1):193.

[2]周俊福.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29):81-82.

[3]李海强.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27):59-60.

[4]严守燕.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20,17(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