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简真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咸小童

[摘 要] 由于很多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失之偏颇,将其过度地复杂化,导致他们常常试图以最复杂、多元的策略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这种局面,教师需要积极倡导简化、真实的课堂,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提出要在对接体验中彰显“简真”的传承方式,在高效创生中研制“简真”的生长路径,在多维联动中扩展“简真”的对话空间,在悦纳内化中开辟“简真”的释放渠道。

[关键词] 核心素养;真实课堂;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简化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不同的维度。本文提出“简真课堂”,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文化自信:在对接体验中彰显“简真”的传承方式

(一)对应价值点,明确文化传承的“简真”对象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和文化资源。教师要从文本的类型特点入手,确定最核心的文化价值,以聚焦的方式明晰简真的传承对象,在一课一得中落实文化自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教学《村晚》时,很多教师对这首古诗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摇摆不定,试图对需要理解和传承的文化内涵面面俱到,最终只能在众多的资源中做浮游状理解。鉴于此,教师可以将这首古诗与其他两首古诗进行对照和关联,从中敏锐地发现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儿童,在古典诗词中开始关注儿童的状态,是到了宋代才开始的。本单元人文主题选用了著名儿童作家冰心的一段话,以“童年”为主题词,这就不难确定《村晚》这首诗就应该聚焦诗歌中所描写的儿童,感受古代闲适生活状态下孩子所表现出的童真童趣。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排除了古典诗词丰富的文化意蕴,利用整合聚焦、依托人文主题,从中提炼出最为鲜明的文化印记作为理解和传承的对象,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资源中走出一条清简、真切之道。

(二)对应生活点,审视文化传承的快捷方式

在确定文化价值点之后,教师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文化自信的落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程,于是总是将教学复杂化。教师应尝试将传统文化置放在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中进行重新审视,使其在全新文化体系和价值取向下绽放出光辉。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两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志向,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举动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教师从“简真课堂”的理念入手,走出机械理解的泥潭,直接将这个故事及人物的言行置于当今社会价值体系下考量:你觉得俞伯牙为这样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樵夫毁坏自己最喜欢的古琴,真的值得吗?

相同的故事,重新审视的受众不同,评判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但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却没有脱离这个故事的本质。他们认为,俞伯牙与锺子期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两人身份也悬殊,但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这才是衡量友谊、成为知音的重要条件。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们已经理解了俞伯牙“破琴绝弦”背后的原因和深藏的价值意蕴,以最简约的形式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语言运用:在高效创生中研制“简真”的生长路径

(一)依托要素,明晰语用的价值意义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指向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言运用,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借助语言品质和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简真课堂”理念就积极倡导以简约的方式遴选语用训练的价值点,重新探寻并确定语用的价值意义,规避“面面俱到,一面不到”的教学尴尬。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所指向的训练要点在于:基于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概括并提炼情节发展的脉络;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尝试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和甄别,研制关键内容,通过简要复述的方式还原故事。单元中《西门豹治邺》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作为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细节的描写,都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值得学生品味借鉴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

(二)一脉相承,降低迁移的认知损耗

关注语言运用,就不能脱离表达的迁移训练。彰显范例价值的重要平台,就是在阅读中帮助学生设置随文练笔的实践活动。但从读到写并不是自动实现的,读写之间的思维断层往往会造成学生学用之间的认知损耗。践行“简真课堂”可以将随文练笔的训练点对准教学内容层面,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从课文中的语言细节入手,借助言行细节还原、揣测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并相机感受表象细节与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一随文练笔与理解性的语文要素一脉相承,将思维关注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人物细节上,将学生获取的经验直接呈现在练笔平台中,读写无缝对接;随文练笔的情境和人物并没有置换,关联其中的情感也融会贯通,认知损耗降到最低,学生从读到写,快速切换,实现了聚焦式练笔的真正价值,体现了“简真课堂”的独特魅力。

三、思维能力:在多维联动中扩展“简真”的对话空间

(一)直接对话,在评价中发展高阶思维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运转思维的过程。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文本最表层的信息。布鲁纳将生命个体的思维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和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和运用属于低阶思维,评价、分析与创造属于高阶思维。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严重缺失,常常止步于运用阶段。2022版新课标将思维发展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捆绑了语言和思维。教师在践行“简真课堂”时,不妨搭建人物之间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评价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意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中,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挽救孩子于危难之际。生命个体的思维都会有鲜明的顺应性,即在思维停滞的状态下,随着事情的发展,调整自身的适应性状态,即认为发生的一切都属于正常。依照这样的思维规律,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常态化思维,设置评价性问题,从看似司空见惯的时态中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重新置放,在创造中发展高阶思维

从分析到评价,从评价到创造,才可走向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性思维之所以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需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惯性的依附,开辟全新的视域。事实上,统编版教材中蕴藏着丰富适切的文本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重新置放的形式,帮助学生开辟全新的视域,助力思维能力的高阶发展。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小古文的形式,编选了经典的古代寓言《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的经典性就在于其精妙的逻辑关联背后隐藏着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这篇寓言故事行将结束之际,设置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假如你就是那个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从楚人原本叫卖的逻辑闭环中走出来,在创新思维下完成推销。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践行者,教师只要深入解读,积极探寻,就可以从看似普通的文本中捕捉创造性思维的资源,积极为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助力。

四、审美创造:在悦纳内化中开辟“简真”的释放渠道

(一)依循文本,多样视角赏析美

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的美感资源,如果教师无视语文之美,只注重语用训练,势必走进机械训练的死胡同,学生也就难免会出现厌学情绪。“简真课堂”倡导以最少消耗获取最大的收获,语文课程中的美感赏析,无须从所谓的拓展资料或者借助多维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而是紧扣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调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多重感官,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就是一篇极具典型价值的课文。作者依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巧妙地借助不同季节下最具代表性的时刻,展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美感。基于“简真课堂”的理念,教师充分激活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的维度,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全面探寻。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借助多维技术手段,设计烦琐的教学环节,而是通过想象这一核心策略,调动了学生的演示感官,从多个维度探寻了文本语言中的四季之美,在美的冲击和浸润下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策略,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认知,叩问自我创造美

美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元素,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赏析层面,教师需要将其语言表达、思维训练融合起来,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积极可感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表现形式,为学生快捷展现搭建平台,释放感受到的独特之美。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中,作者分别以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方式聚焦了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美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内容,以拍摄的方式呈现,你会选择哪些镜头?请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镜头中的美感。在“简真课堂”引领下,学生直接将自己从文本语言中感受到的美感,通过对自我认知的加工,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蕴,形成对文本美感元素的二次加工。比如,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没有看到鸟,以静态描写的方式展现了榕树的高大而繁茂,学生就可以根据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分别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以展现不同视角下榕树的不同美感;而第二次着重以动态的形式,展现了群鸟纷飞的场景,以动态之美的标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力展现鸟儿从静到闹的过程,将动态活力之感融入自己的美感创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找准“简真课堂”的着力处,在不断吸收、内化和倾吐的过程中创造美、展现美,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语言和审美的协同发展。

总之,发展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充分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并依循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从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等不同的维度进行创造,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丁秀.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