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的课程: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吕燕

[摘 要]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但教师对课程、游戏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游戏与课程出现并列与分离问题,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存在“高控”与放任的不平衡现象以及教师“教”与幼儿“学”相对立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文章基于游戏课程进行探究,对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均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主动学习;游戏与课程;幼儿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基于游戏的课程”提出的背景与缘由

(一)游戏与课程的并列与分离问题

游戏和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两个不同的核心。游戏不仅是手段也是课程本身,游戏还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载体,两者应相互融合。虽然大多教师重视游戏,但仅仅把游戏当作手段来使用,并没有将游戏与课程整合。这表现在:大多教师开展的课程与幼儿当前的游戏活动缺乏关联;也未能将游戏中幼儿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和现象适时生成或建构新的课程,无法支持幼儿系统地、连续地学习。

(二)教师“高控”与放任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虽然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行为,但不能忽视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常常出现两种不同的样态:一种是忽视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指导过于“高控”;另一种是过度凸显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支持相对弱化。显然,这两种不同的角色样态对幼儿的发展均是不利的。

(三)教师“教”与幼儿“学”相对立的问题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为游戏中蕴含了大量的学习契机。然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按照传统的方式设计教学并教授。以预设为主的教学与幼儿的兴趣需求之间没有建立关联,导致幼儿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活动中表现出消极、被动的状态,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无法推动幼儿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经验。

二、“基于游戏的课程”实施的意义与内涵

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不仅仅与当前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新实践、新经验,全面展现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新面貌的目标一致,更是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是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佳方式

将游戏与课程整合,就是避免教师将游戏和课程分列开来,而是将游戏视为课程的生发器,帮助教师把视角转向孩子,如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认知冲突在哪里,如何帮助孩子拓展思维,等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与经验,游戏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课程建构和开展的过程。教师在追随儿童想法、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开展课程,不仅能满足幼儿学习的内在需求,还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

游戏给了幼儿自主的空间、丰富的材料、轻松的氛围,让幼儿有浓厚的参与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究愿望,能够使幼儿在内驱力的激发下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成长。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不是单一指向游戏,也不是单一指向课程,而是在两者循环的过程中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以推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为核心,通过聚焦幼儿游戏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围绕教学形成链接,在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新经验运用于游戏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幼儿持续探究,帮助幼儿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经验。

(三)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将游戏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找回教师的专业定位,减少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和约束,减少教师的预设和教授,帮助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引导教师探访幼儿的心理世界。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中的伙伴和朋友,还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其本质就是更好地读懂幼儿、理解幼儿和支持幼儿,而这正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基于游戏的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观念,帮助教师形成价值认同

1.基于现场,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教师和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倾听教师和孩子对游戏的想法,以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与需求,通过问题梳理与汇总,为园本教研、沙龙研讨提供有力依据。

2.专业阅读,提升认识

在教师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沙龙研讨帮助教师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游戏的特有属性,认识到课程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厘清课程与游戏的内涵与边界。

3.思维碰撞,形成共识

重在理解两个关系:一是正确理解游戏和课程的关系。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当下生活、游戏的情境脉络中,谈论幼儿园课程就是谈论幼儿园游戏,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与环境联结、互动的过程,它们是相互生成、互为共生的。二是正确理解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教师和幼儿是课程的共同建构者,教师显性的角色是孩子的玩伴,隐性的角色是教育者。

(二)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

1.在空间布局上要凸显开放性

实现场地之间无边界、场地功能不限定,为幼儿的探究、冒险和挑战提供机会。体现三个转向:一是从固定转向多元。去除原先以“科学区”“美工区”等命名的游戏标记,不再指定该区域玩什么、怎么玩,而是实现游戏区域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二是从布满转向留白。游戏空间、场地的过度设计和安排过多会导致幼儿的游戏愿望无法满足。在空间设置时需适当留白,给予幼儿自主布局空间场地和自主安排游戏内容的机会,充分满足每个孩子的游戏需求。三是从单向转向整合。室内外的空间需要相互整合、内外联通,不仅能扩大游戏空间,还能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利用。

2.在材料提供上要凸显低结构化

实现材料的可操作、可探索、可组合和可移动,为幼儿想象、探索、创造提供有效支撑。体现三个去除:一是去材料的结构化。重点把握低结构原则,注重以生活中的材料为主,如生活中的瓶子、管子、杯子等。不仅方便教师收集,且材料结构性低,还能给予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满足幼儿的想象需求。二是去材料的主题化。摒弃教师对材料的设计和限制,减少提供流程图、示范图,减少教师的目标预设和任务驱动,积极鼓励孩子创造性地与材料互动。三是去材料的年龄化。其实,幼儿对低结构、无结构材料的使用是不分年龄段的。同样的材料小班能玩,中班能玩,大班也能玩。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是有阶段的。一开始幼儿对材料只是操作摆弄,处于材料的初级探索阶段。随着玩的时间及频率的增加,幼儿对材料越来越熟悉,对材料的探究越来越深入,也就出现更多复杂、创新的玩法。

(三)搭建适宜的支架,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1.细致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观察是教师落实游戏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因为从游戏中生成课程需要以幼儿的兴趣、行为为基础。一是做好规划,让观察更有目的。观察前,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弄清楚想要观察什么,想要了解幼儿的哪些现象(问题),通过观察达到什么目的等。二是确定对象,让观察更有指向。教师要确定观察对象,比如是定人观察还是定区域观察。如果定人观察,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某个幼儿或某组幼儿,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交际能力、认知水平等;如果定区观察,教师可选择幼儿近期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区域,以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等。三是把握重点,让观察更加聚焦。每次观察教师需要确定一个焦点,以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四是调动感官,让观察更加全面。教师要调动所有感官参与观察,如听觉、触觉、嗅觉等。同时,教师要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幼儿在做什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对话和想法,去思考和猜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获取更加完整的信息。

2.分析解读,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学习与发展

观察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获取幼儿游戏的信息,并透过信息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儿童自我的行为。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分析其当下的兴趣、经验、想法及情绪等。二是关注儿童互动的行为。教师可以围绕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及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意图和想法,可能产生的困难、困惑或问题等。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方面要结合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就事论事,而不是主观判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另一方面要依据幼儿的行为信息进行细致解读,而不是笼统、空洞地概括。三是要结合幼儿当前行为分析其发展现状,而不是照搬照抄教学指南等。

3.回应支持,推进幼儿持续学习与探究

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及困惑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适宜且有效的回应。回应的方式大致有:一是基于游戏提供支持。教师基于观察发现游戏中出现无人问津的区域、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或者幼儿的被动学习状态等,这都说明游戏的环境、材料和时间没有给予有效支持。因此,教师要根据情况调整并提供相应支持。比如,积木游戏区场地宽广,幼儿在搬运积木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每次游戏时间不足,幼儿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构建作品。因此,教师在反思场地、材料和时间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后,对游戏场地进行适度调整,同时增加了搬运材料的小推车、整理箱等,帮助幼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作品构建,支持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二是基于游戏拓展思维。游戏后教师要关注幼儿分享,要引导幼儿从做到思,不断拓展其思维,更好地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想法,为课程进一步生发提供依据。游戏分享可以围绕幼儿游戏中的创新玩法、矛盾冲突或者失败的现象与问题等展开讨论,通过问题探讨、思维碰撞,吸引幼儿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尤其是教师要引导幼儿围绕焦点问题、共性问题等进行对话,积极运用有效提问鼓励幼儿把他们的想法、困惑和理解表达出来,促使幼儿再次思考并展示自己的想法。

三是基于游戏生成教学。通过生成教学将游戏中捕捉的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与教学产生链接,通过引发幼儿讨论和思考来拓展幼儿的思维。这种教学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别化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另一种是集体教学方式,通过聚焦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学琴.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董旭花.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