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家园合作模式对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 周旭金

[摘 要] 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园合作模式能够增强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然而,当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以致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本文认为,增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意识、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家园合作模式;幼儿园劳动教育;幼儿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这需要通过家园合作模式来解决。本文旨在探讨家园合作模式对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分析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增加幼儿实践操作的经验

家园合作模式丰富了幼儿积累实践经验的方式。在此模式下,家庭和幼儿园不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相互补充的教育实体。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垃圾分类、衣物整理、碗筷清洁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独立生存,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进行的植物养护、场地洒扫等集体活动,既是对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创造力的锻炼,也是对幼儿社会性合作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通过这种合作,幼儿能在两个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中获得较为全面的劳动体验。家园合作模式下的劳动教育使幼儿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模式不在意幼儿的劳动成果,而注重劳动的过程,即幼儿在劳动中的思考、探索和创造。这种过程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儿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家园合作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的建立。当幼儿在家庭中通过实际行动,如摆放餐具、整理床铺而得到认可时,他们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同样,在幼儿园,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如布置教室、维护公共秩序,幼儿不仅能提升自我服务能力,还能在同伴互助和老师指导下增强自信。这种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家园合作模式通过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打破了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更为连续的教育影响。家庭是幼儿情感的港湾,幼儿园是幼儿认知和社交发展的平台,两者的结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

家园合作模式下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深远。通过分配适宜的家务,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勤奋和爱护环境的品质。教师通过组织系统性的集体劳动,如定期的大扫除、季节性的种植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与自主分工中学习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家园合作模式通过父母和教师的协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父母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教会幼儿实用的生活技能;教师则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探索劳动的深层价值,如按劳取酬、等价交换、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忽视幼儿动手能力培养

我国幼儿教育长期偏重智力培养,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幼儿园课程设置侧重知识技能,缺乏动手操作环节。家长也只注重孩子幼小衔接中的知识技能方面,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限制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受伤或弄脏衣物,不让孩子动手做事,这进一步限制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此外,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需求,过度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导致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时间被大幅削减。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幼儿园本应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但往往因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偏差,使得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存在与幼儿园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不足,难以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教育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法不衔接,导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难以形成合力。部分家长信守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忽略了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要求,导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幼儿教育的连贯性,也影响了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的效果。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教育目标和方法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三)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不平衡

由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以及幼儿园教育中对动手能力培养的忽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动手能力培养,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另一些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均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动手能力发展滞后。此外,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导致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家庭之间,也体现在不同幼儿园之间,甚至同一幼儿园内不同班级之间。一些幼儿园可能因为资源有限或教育理念的原因,较少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另一些幼儿园可能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式学习。这种差异导致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在部分家庭和幼儿园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仍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次要位置。实际上,动手能力培养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建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然而,目前的问题在于,这种认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以致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三、家园合作模式下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能力

首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教育文章、研究报告,参加教育讲座和研讨会等,来增加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知识储备,了解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实践方法以及其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分享成功的经验,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其次,家长和教师应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在动手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再次,教师可以参与专业的教育培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这些培训,以便更好地掌握教育方法。

最后,家长和教师应该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应该达到的动手能力水平等,确保双方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保持一致性。

通过上述措施,家长和教师可以增强自己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意识,更好地理解其在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在家园合作中共同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如园艺、手工制作等。在制订计划时,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保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参与幼儿的劳动过程,提供帮助和指导。例如,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种植农作物,教幼儿浇水、施肥、修剪等。同时,家长还可以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进步和遇到的困难。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提高动手能力。家长和教师一方面可以共同评价幼儿的劳动表现,通过口头表扬、贴纸奖励等方式,激励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共同关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成长,分享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同时还可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创造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家长和教师还应该关注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另外,家庭和幼儿园还可以共同参与幼儿的劳动成果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展示和分享,幼儿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参与劳动活动的兴趣。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关注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

(三)家园共同探讨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内容。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和家长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实际应用,使幼儿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为家园合作建立一个专门的沟通渠道,如定期的家长教师会议、在线协作平台、微信群等,确保双方能够及时交流幼儿教育的新理念。

(2)共享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和教师共享各自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文章、视频、在线课程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双方了解新的教育趋势和方法。

(3)定期进行研讨:安排定期的教育研讨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育方法,如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由家长和教师轮流分享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创新经验。

(4)实施创新实践:鼓励家长和教师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实施创新实践,如尝试游戏化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5)共同评估效果:家长和教师应共同评估新的教育方法的效果。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参与程度、创新能力等指标,来评估新的教育方法的效果。

(6)反馈与优化:根据评估结果,家长和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方法的优化。他们可以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7)鼓励家长参与创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尝试新的活动形式。例如,家长可以参与幼儿在园的项目,与幼儿一起完成一些合作任务,如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等。

通过家园共同探讨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家长和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建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并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幼儿将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雍银杉,罗玉蓉.家园共育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评《爱上劳动点亮未来: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23(12):95.

[2]张琼.幼儿劳动教育中家园合作的优化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3.

[3]杨爱萍.探究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