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治理视野下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帮扶研究
作者: 曾南权
[摘 要] 在新冠疫情后,国内形势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管理应当特别关注这一时期的“问题大学生”群体,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和挑战。本研究重新界定了“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并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类。基于危机管理、协同治理和精准帮扶的理论,本文采取精准识别、实施和评价三个步骤,构建了一个由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自身协同参与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帮扶体系。
[关键词] “问题大学生”;危机管理;协同治理;精准帮扶
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形势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面临学业、心理和行为挑战的大学生。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为“问题大学生”,他们的困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内涵与分类,并基于危机管理、协同治理和精准帮扶的理论视角,构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帮扶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旨在为“问题大学生”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项研究不仅对高校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问题大学生”内涵及分类
(一)“问题大学生”的内涵
从目前情况来看,“问题大学生”这一概念主要采用统计学标准进行界定,指的是在学业、心理和行为方面与大多数学生不同,违背学校和社会规则,不被认可且难以管理、需要帮助的学生。然而,根据统计学原理,这种标准存在误判的可能。如果学校教育质量差导致学生厌学,或者学生违反的是学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就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学生称为“问题大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学业、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或给集体和他人利益造成损害时才能被认为是“问题大学生”。
(二)“问题大学生”的分类
目前,“问题大学生”按照成因以及症状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一是经济困难学生,这类学生因经济原因面临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二是思想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或极端的看法;三是心理问题学生,这类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四是能力偏失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表现出能力上的不足;五是行为失范学生,这类学生的行为偏离了社会和学校的规范。
“问题大学生”大多伴有心理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暂时性心理困扰,如一些学生因家庭变故、情感挫折等导致的思想认识和情绪困扰问题;二是长期压力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困扰,常见的有紧张、焦虑、失眠、抑郁等神经症症状;三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如一些学生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类学生必须休学进行治疗;四是反社会型人格,这类学生存在严重人格障碍,对集体和他人利益造成经常性损害,影响集体和他人生活,但他们对自己行为没有愧疚感,较难矫正。
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大学生面临现实问题的伴生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与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多个方面的主体协同参与。
二、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1.危机管理。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4R模式包括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缩减阶段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预备阶段通过监控和预警提前准备应对预案;反应阶段在危机爆发后采取相应措施,如确认、隔离和处理;恢复阶段总结危机影响和管理经验,并制订重建计划。在“问题大学生”管理中,应依照4R模式建立风险评估、应对预案、实施方案及改进措施。
2.协同治理。美国学者爱德华·弗里曼提出,协同治理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它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同责任。该模式的核心在于解决政策间的冲突,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并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协作。在本研究中,协同治理强调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高校、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应加强合作,以支持“问题大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协作性的社区环境。
3.精准帮扶。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强调“把工作要做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大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对“问题大学生”的管理,借鉴并应用精准帮扶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分析框架
根据上文三个理论,可以构造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
协同管理和帮扶“问题大学生”,首先需要国家促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之间建立协同解决机制。高校应承担解决“问题大学生”问题的主体责任;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社会应提供资源,协助高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家长要与高校协同监督学生行为的改正。其次,要健全组织机构。高校应在党委领导下,成立校院两级“问题大学生”工作委员会。学校层级负责全校“问题大学生”管理及与校外部门的联系沟通,学院层级则负责本院“问题大学生”的管理及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学校应建立“问题大学生”风险评估制度,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并制定保障措施,投入全员力量,实施精准管理和帮扶方案。最后,学校应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改正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其积极改变现状。
三、协同治理视野下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帮扶体系构建策略
(一)建立协同治理体系
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思维。例如,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除了高校提供勤工俭学、生活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措施,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为贫困学生家庭和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以提高家庭收入,从而缓解其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形成正向反馈作用。在协同关系中,高校要承担主体责任,与政府、社区和企业加强沟通,促进精准帮扶。
此外,各学院党委应负责“一线”监督和帮扶工作,辅导员、班级导师及心理咨询教师须分工合作。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和日常管理;班级导师负责学习管理,巩固专业思想;心理咨询教师则负责心理健康监测和咨询。学校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共同监督学生的行为改正。同时,高校可以搭建论坛,促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之间的交流,形成以帮扶“问题大学生”为核心的合作社区。
(二)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帮扶体系
在管理和帮扶“问题大学生”方面,高校需要采取全生命周期危机管理策略,动员全员参与,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及配套的危机应对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以实现精准识别
根据危机管理理论,“问题大学生”的危机管理通常包括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也可以将“缩减”和“预备”两个阶段合并,重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应对以及危机后的恢复与整改。“问题大学生”的危机管理重在预防,而对“问题大学生”的精准识别是其最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和学院两级建立相关风险评估制度。学校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2.构建帮扶保障措施以实施精准帮扶
要对“问题大学生”进行精准实施帮扶,需要在学校和学院层面组建一支有责任心、能力强的专业学生工作队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同时,这个阶段既包括对“问题大学生”的精准帮扶,也包括对“问题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
(1)选拔优秀班级导师。班级导师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对专业认知的迷茫。专业教师熟悉培养目标,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建议,因此在选拔时,要确保候选教师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此外,高校应出台激励制度,鼓励德高望重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并建立档案和规范化考核制度,进行定期评价。
(2)师生结对,精准帮扶。在新冠疫情后,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心理问题也日益加剧。许多人沉迷于游戏,进而出现了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等问题。学校应组建“问题大学生”工作委员会,并配备班级导师,实施“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模式。通过心理分析和指导,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正视内心冲突,认识自身问题解决的局限,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观察与改变,促进人格成熟与内心和谐。尽管学生的变化可能经历反复,但学校的持续努力有助于逐步减轻绝望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指导活动。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讲座、竞赛和学习交流会议等多种形式,帮助“问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专业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行为习惯。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可以应邀进行专题报告或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同时,学校还应邀请专家为管理帮扶教师和大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文体活动,帮助“问题大学生”释放压力,改善负面心理状态。
3.建立评价体系以优化管理帮扶措施
精准评价包括对“问题大学生”危机管理和精准帮扶两方面的内容。学院需要将“问题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学校的危机管理评价体系,以及学院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为此,学校应构建一套内容完整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帮扶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精准的改进措施。结合学校和学院管理帮扶的目标与原则,学校可以进行总结与评价,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改进和开展提供帮助。此外,在精准评价过程中,典型案例的剖析和总结评价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90-92.
[2]刘海霞,李新征,王玖,等.新时期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精准帮扶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2.
[3]肖建国,王立仁.“问题大学生”矫正教育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12):202-205.
[4]王琪.新时期高校问题大学生的多维成因及教育转化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20(14):48-51.
[5]单常艳,冷霜,何腕营.大数据时代“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