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路径探析
作者: 肖梦婷[摘 要] 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必须直面“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何培养”这一议题。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坚定不移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价值,深化理解并实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嵌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人才培养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求,也是对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迫切期望。这一理念始终坚持“传道授业”与“育人”并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三全育人”旨在构建一个包容、深度参与和多方联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其核心在于社会多元力量在不同维度和角色中通过示范作用和积极互动,提升个体素养和发掘潜能。该理念涵盖政府、企业、家庭等多个领域,共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育人体系,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合作。
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看,全员育人的理念扩展至全体教职员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他们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引导,主动融入学生的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成才。
全过程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教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关注学生的人格品质、思想道德和社交能力。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构建全方位、长期、持久的育人机制。
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从多个维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科研、学习、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志愿服务、驾驶培训等多样的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多方面融合,形成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全员育人: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资源,应积极参与各项教育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仍主要来自思想政治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他们往往忙于专业技术、科研工作和职称晋升,对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专职辅导员因事务繁重,也难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投入足够精力。这反映出应用型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专职思政教师比例偏低,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亟待提升,导致教育主体未能形成系统性。
(二)全过程育人:教育过程缺乏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之间存在明显的偏重,缺乏有效协调,呈现碎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课堂互动较少,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第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方案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三)全方位育人:教育资源未有效整合
目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模式单一、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机会有限,接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机会也较少。同时,应用型科研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相互背离。尽管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持续提升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过度关注科研效果,忽视育人作用,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深化路径
(一)全员育人:实现教育主体的高效合作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全员育人工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完善全员育人系统,应用型高校需构建一个涵盖领导、协调、组织和执行的工作架构,形成从党委统一领导到党政部门协调、二级单位落实的层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应搭建教师与党政管理部门、后勤等之间的沟通桥梁,形成密切合作的协作机制。应用型高校党委需准确把握全员育人的方向,明确目标和推进措施,加强工作督促和评估,确保全员育人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展。党政部门应加强协调与资源整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环境。
(二)全过程育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机衔接
“三全育人”强调育人过程的整体贯通性,即整个育人过程应贯穿始终,而非孤立进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用型高校需将“三全育人”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全过程育人的核心在于融合知识逻辑与规范逻辑,旨在构建一个综合的教育模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升,也重视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剖析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机制,发掘各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要素,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过程。当学生领悟知识时,其思想也会自然提升。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全过程育人包括课程育人、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在管理和育人体系中,更应注重学生自身价值的培养。知识构建是全过程育人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应用型高校的培养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主要抓手,这三者相互影响、互补,共同促进全面育人。
(三)全方位育人: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优秀育人效果的保障。立体化和层次化的全方位育人机制能够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多适应自身发展的机会。应用型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发展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活动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和全课程育人体系。
在“三全育人”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育人之地”角色正在逐步演变和重塑,德育效能的提升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环联动”育人模式。应用型高校要以课堂、校园和校外三个节点为中心,充分发挥校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立足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主线,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形成立体、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学生的“三会两制一课”机制,组织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的校园文化教育系统。同时,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全育人”理念融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素,旨在塑造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求,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协同的教育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连贯性。通过深化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和全方位整合,应用型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成长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吴芳.践行“三全育人”,引领全面发展——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4(13):169-172.
[2]王睿洁.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4(4):28-29.
[3]傅志平.“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价值意蕴及创新路径[J].科教文汇,202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