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王明辉 叶丽明 王黎华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干预策略研究0

[摘 要] 本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对两所高职院校113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整体心理症状的约为[13](30.9%),其中绝大多数(94.2%)为中度症状,极少数(5.8%)为偏重症状。这表明,两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症状人数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尤其是抑郁和自卑心理问题凸显,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偏下。其中,女生的抑郁、自卑、网络成瘾和整体心理症状比男生的严重,新生自卑感最强。据此,本文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而大学生则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尤为必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对两所高职院校(一所师范类院校和一所理工类院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量表共1372份,其中不合格问卷241份,有效问卷1131份,有效率为82.43%。其中,女生人数为771人,占有效样本的68.17%;有效样本中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人数分别为464人、369人和298人。根据此次调查的学生数据,师范类院校女生占比为79.40%,而理工类院校女生占比为42.40%。样本中女生的占比介于两所院校之间,显示出合理性。此外,随着高考扩招,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的数量呈现自然递增趋势,样本中各年级学生人数反映了这一变化,显示出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此次抽取的调查样本较好地反映了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情况,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杨宏飞和刘佳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量表由自卑、人际过敏、网络成瘾、抑郁和敌对5个维度/分量表组成,整体心理症状情况用量表总均分表示。总量表ɑ系数为0.93,分半信度为0.91,重测信度为0.68。效标效度表现为: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积极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5、-0.399和-0.409,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消极维度相关系数为0.571。量表共30道题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从无”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以得分≥3作为有心理症状的标准,被试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症状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数据分析

本研究用SPSS 23.0做频数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果

(一)心理症状检出率和平均值

从表1可知,1131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症状量表中的总均分的峰度系数为-0.32,偏度系数为-0.16,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以得分≥3分作为有心理症状的标准,五个维度的检出率为抑郁最高(49.9%)、自卑次之(49.0%),总均分检出率为30.9%。5个维度和量表总均分的均值都低于3,进一步的单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s<0.001)。

(二)性别和年级的心理症状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生在自卑(p<0.05)、网络成瘾(p<0.001)、抑郁(p<0.05)和整体心理症状(p<0.05)指标上均显著高于男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卑效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检验结果表明,大一学生的自卑症状显著高于大二(p<0.05)和大三(边缘显著,p=0.055)的症状(详见表2)。

三、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

(一) 从心理症状检出率和均值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量表总均分检出率为30.9%,与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测试的检出率结果35.79%相近,但高于本科院校26.6%的检出率,这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及5个维度检出率分别高于杨宏飞等人的检出率结果,均值也分别高于其均值。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心理症状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此外,抑郁和自卑检出率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与杨宏飞等人的研究结果排名一致,这表明抑郁和自卑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无论是量表总均分还是5个维度,其均值均低于临界值3。以总均分为例,通过频数分析,中度心理症状(3分≤总均分<4分)的学生占有心理症状(总均分≥3分)学生的94.2%,而偏重心理症状(总均分≥4分)的学生仅占有心理症状学生的5.8%。最终,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和无心理症状(总均分<3分)的学生得分相加后的平均值反而低于临界值3分,这解释了总均分检出率(≥3分)为30.9%,而均值却低于3的原因。因此,这两所高职院校存在心理症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9%)中,大多数(94.2%)为中度症状,极少数(5.8%)为偏重症状。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这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处于中偏下。

(二) 从性别和年级的心理症状差异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抑郁、自卑、网络成瘾和整体心理症状方面均比男生严重,这与田蕊的元分析研究结果相似。新生的自卑感最明显,这与王黎华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首先,家庭作为个体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低和家庭冲突频繁是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较强预测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受到家庭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家庭亲密度低和家庭冲突频繁等因素。如果父母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并采用忽视或严厉的教养方式,这将导致女生在家庭中地位低下,使得本就情感细腻的女生更加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是其在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学业压力也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成绩一般的学生自卑感高于成绩优良的学生,学业压力与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表明学业压力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要来源于高考成绩未达本科录取线的高中生,他们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面临较大学业压力,自卑症状较为严重,情绪易于低落。此外,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偏见也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更易受到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经历高考失利,进入新环境后,无力感和自卑感必然会凸显。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在校的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

(一)结论

这两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症状整体检出率近[13],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度症状,极少数为偏重症状。学生出现心理症状的人数增多,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尤其体现在抑郁和自卑心理方面。女生在抑郁、自卑、网络成瘾和整体心理症状上的表现较男生更为严重,而新生的自卑感最高。两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二)应对策略

首先,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对于存在心理症状的学生,应实施分级管理与精准帮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适度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和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

其次,父母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父母应为子女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积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尊重、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与子女平等交流,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父母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子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两种不同主体的教育类型和形式,应相互配合,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应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馈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培训,指导家长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家校沟通协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锦鸿,叶文美,黄华明. 心理普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结果分析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3(9):103-104+113.

[2]杨宏飞,刘佳.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2):1139-1141.

[3]徐庆福,秦瑛,郭萌萌,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21-124.

[4]王艳,苏丽亭,王景文,等.河北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68-71.

[5]田蕊.中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4):64-70.

[6]王黎华.高职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25-128.

[7]朱婷,张琳然,于战宇.大学生压力知觉对抑郁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校园心理,2023,21(5):331-336.

[8]杨革非,陈益华,叶妙,等.家庭风险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8(7):1076-1085.

[9]花军,张东.高职学生学业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39(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