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任务的规划与实施
作者: 董志荣[摘 要] 2022年版新课标积极倡导的“素养导向”和“学习任务群”两大核心理念,都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彼此对应且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在积极解读中明确任务群类型归属,找准双线组元的基本定位,借落实语文要素的契机,通过设置主题任务的方式,明确核心素养的相应维度,推动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要规划主题任务,架构单元框架,助力素养发展;设置真实情境,借助活动平台,助力素养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主题任务;表现评价;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积极倡导“素养导向”和“学习任务群”两大核心概念,相机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维度构建而成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六大学习任务群。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从选择到构建,直至最后落地,都需要彰显教学内容的特质,找准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 ,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属于典型的“语言运用”维度。综观整个单元,从《古诗词三首》的三首诗词,到巴金的《鸟的天堂》,从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到贾平凹的《月迹》,将优美景色、真挚情感和鲜活情趣都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属于典型的文学类文本单元。
新课标在“文学性阅读和创意表达”中指出: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由此不难看出,文学性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所关注的核心在于文本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点。教师不妨将本单元的教学精准对位“语言运用”维度,设计并落实“文学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快速发展。
一、规划主题任务,架构单元框架
(一)整体把握,筑牢任务基础
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属性定位相匹配,统编版教材单元设置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来落实,不仅明确了单元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同时也提供了开辟主题任务的核心抓手。但从主题任务的视角来看,教师不能将任务之主题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完全等同起来。前者直接映射课堂,更加契合学生学习的内在逻辑,强调学生的中央位置;而后者,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之实际,但更关注语文课程的学科逻辑。由此来看,主题是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回应,是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本质;而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外在形态,更加侧重于解决“做什么事”的问题,只有两者合二为一,巧妙融合,才能在形神兼备下形成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动力。
本单元“动静结合”和“景色变化”的读写要素与“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内容和教学建议遥相辉映,同时单元习作“( )即景”也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写出景物的变化,实现了单元内部的读写贯通,将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巧妙融通。如此细读就不难发现,单元编排的文本已然为学生高质量完成习作提供了绝佳的范例支撑。
三首古诗词分别聚焦于山中秋色、江边秋景和塞外风雪,展现了静中有动的微微变化;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分别选择了四个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将美景变化聚焦在日出的颜色上、萤火虫的翩翩飞舞上、群飞的大雁上以及雪景中燃烧的火盆里;巴金先生更是通过两次前往“鸟的天堂”的独特经历,以静态描写展现了榕树的大而繁茂,以动态描写展现了群鸟纷飞的不同景象;贾平凹的《月迹》,则重点展现了月色笼罩下的变化景象。
如果教学纯粹遵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写作表达”的单元逻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未能契合学生内在的逻辑轨迹,学生所得必然受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核心素养下语言运用能力并非逐步推进式线性发展,而是从直观图式到同化顺应,最后回归平衡。
(二)遵循单元编排,设置任务框架
阅读感知的最终落点是“懂得”,语言运用则是“内化悦纳”和“灵活迁移”,这两者相互替代并不合理,但彼此之间互融互通,却是客观事实。教师要充分把握人文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不能将单元文本中的“趣”作为一种机械的表现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主题任务的浸润下,紧扣语文要素,选择最能契合的活动方式,将主题之“趣”融入任务群体系之中。
鉴于此,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架构入手,设置如下的主题任务框架:
【主题】读名家诗文,品景物之趣
【任务一】针对《古诗词三首》,紧扣诗词特色,在动静相融的表达中品味景物之趣;
【任务二】指向《四季之美》,聚焦典型语段,在以静衬动的表达中品味景物之趣;
【任务三】教学《鸟的天堂》和《月迹》,关注篇章结构,在动静对比的表达中品味景物之趣;
【任务四】关注单元习作,搭建练笔平台,在动静结合的表达中品味景物之趣。
这四大单元学习任务,有三个鲜明的特色:
其一,借助单元语文要素,剑指语言运用。本单元的训练核心是“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类似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积极指向要素本质,其落脚点是表达能力,保障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其二,依循教材编排结构,突出鲜明层级。从动静相融到以静衬动,从动静对比的阅读到动静结合的表达,所有任务既着力于单篇教学的独立性,又体现了单元规划的层级性,契合了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
其三,凸显任务主题,引领认知融合。任务设置契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将人文主题下“皆成趣”的丰富意蕴,蕴藏在对“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体悟过程之中,避免了机械生硬的知识传授和华而不实的虚拟感悟,在层层推进的群体观照下,将人文主题的体悟和语文要素的落实从原本的直觉感知转化成理性的赏析,收到了言意兼得的表达效果。
二、设置真实情境,借助活动平台
(一)画面绘制,在涂鸦描述中强化文学体验
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部分教师对这一理念认知不足,常常在创设情境和践行情境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主题任务自身的情境与教学实践中需要创设的情境完全等同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曾经对情境的“真实性”做出精辟的论述,其核心要义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经历,甚至直接从事相关的活动;其二,与学生切身相关,是教学意义上的学科活动,虽然在生活中并不可能真实出现,但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能够被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所认同,也是一种独特的“真实”。因此,基于主题任务的内涵和定位,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能够激活学生语言运用的生活情境之中,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内在动力。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对“动静结合”这一表达策略的定位是“初步体会”,教师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将其定位于“理解”,而应该与知觉、想象、理解等思维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原初的认知,通过感性体验的方式走进文本,形成全面的情感对接。
以上述的任务一为例,精读课文《四季之美》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借助黎明时分日出的颜色变化,展现了春季之美,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将日出色彩变化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绝佳载体。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传统理念下机械理解和烦琐分析的泥潭,教师可以构建“涂鸦描述”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之后的感受,尝试以“涂鸦”的方式,捕捉日出前后的不同颜色,在“涂鸦”时把握笔墨的浓淡、笔力的轻重,感受三种颜色悄然转变的过程。
这样的设计与规划貌似逻辑贯通,但从主题任务到实践任务之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直接呈现任务、提出要求就能达成的,这就需要具体情境的加持和浸润。教师可以针对很多学生都观看过不同形式的日出这一原始学情,创设这样的情境:
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不同时间段的日出景象,但由于技术原因不能洗出彩色照片。现在邀请你来做一名调色师,给这三张黑白照片补上色彩,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春天黎明日出的景象。
(二)视频创作,在拍摄剪辑中探寻表达密码
生命个体是一个聚集丰富、多元知识信息的载体。课程学习虽有学科界别之分,但当学生接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能自动调动内存的原始知识。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撑力,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动力就会戛然而止。教师不妨引入其他资源,帮助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全新入口,助力学生内在意识的不断形成,进而深入把握语文要素,推动语文要素向着语文能力的维度进发。
教学本单元另一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时,学生已经借助前一篇精读课文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了全新的感知与理解。两者联系起来辨析就不难发现,这两篇课文在展现动静结合的景象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鸟的天堂》描写群鸟纷飞的动态画面时,展现了无限的生气,其“动”的幅度相对较大,也更为鲜明,针对鸟儿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如同视频的一帧帧画面,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
假如我们有机会来到鸟的天堂,与作者巴金看到了一样的画面,你作为一名摄影师和剪辑师,尝试用摄像机拍下这样壮观的场景,应该怎样规划拍摄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语段的具体内容,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频作品。
首先,关注前后变化,凸显动态特征。组织学生紧扣语段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明确大榕树从“静寂”走向“喧闹”的阶段,相机规划视频拍摄的内容板块。
其次,关注文本句式,感受动态韵律。在描写群鸟纷飞的场景时,作者大量运用了节奏鲜明、律感十足的短促语句,将不同鸟儿的状态画面,快速、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将其转化成快速闪过的镜头,在捕捉画面和剪辑视频的思维模式下,感受独特的语言形式在展现动态之景时起到的作用。
最后,关注连续动词,想象动态画面。聚焦语段中描写景象的动词,通过画面想象品味动词的表达效果,并相机构建视频拍摄时的画面内容,与前文中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所感受到的静谧形成对比,感受动态画面的独特魅力。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以虚拟的情境助力学生品析动态描写的典型语段,既从理解性层面感受了大榕树里鸟儿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又从表达方法和言语形式的层面,洞察了作者表达的内在密码,“鸟的天堂”所蕴藏的情趣跃然纸上,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在积极解读中明确任务群类型归属,找准双线组元的基本定位,借助语文要素落实的契机,通过设置主题任务的方式,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相应维度,推动学生素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一枝.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语文新读写,2024(8):57-59.
[2]郑锦灼.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5):39-41.
[3]柳淑英.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2(36):67-68.
[4]王琼琼.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J]. 智力,2021(13):65-66.
[5]涂秋玲. 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例谈[J]. 学苑教育,2018(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