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学力课堂”的打造方法
作者: 杨秉旭[摘 要] 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近年来,围绕“学力课堂”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努力让枯燥的教室变为生动活泼的学堂,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困扰诸多教师的一大问题。作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学力课堂”改革经验,始终坚持素养导向来打造“学力课堂”,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学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力课堂”;核心素养;方法研究
“学力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学力”的提升,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学力课堂”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冲击。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育素养与提升学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学力课堂”的特征
“学力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活为本、以生长为本的活力课堂,始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先,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核。正确认识“学力课堂”的特征,是探寻小学语文“学力课堂”路径的必要前提。当今并没有形成对“学力课堂”十分精准的概念定义,根据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学力课堂”的了解,其特征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室,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选择上具有充分的决定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就像“提线木偶”,即使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生本理念有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也更像例行公事,这种情况在“学力课堂”中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学生是“学力课堂”的主体,其作为人的天性和自身的独立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育开始遵从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开始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在学习中的激发,师生间的角色实现了“倒转”。
二是教育方法的转变。学力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协助教师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完全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在传统课堂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师传授在“学力课堂”中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教育方法充满活力与延展性,生动体现了“学力课堂”的核心要求。
三是教育功效的转化。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更加注重短期知识的传授,强调应试技巧的提升,而在“学力课堂”中,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首要的,这突出表现在“学力课堂”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上。“学力课堂”的这一转变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有助于学生长期的、持续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学力课堂”的打造方法
(一)行政推动,健全课改保障机制
“学力课堂”的打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其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撑。在课程改革持续开展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们也在课堂中不断实践着种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因而在没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很难有充足的精力来探索“学力课堂”。为此,必须健全课改保障机制,将“学力课堂”作为目前阶段的工作中心,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学力课堂”的设计、指挥与考察等。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健全课改保障机制就要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组织语文学科的所有教师来成立专门的“学力课堂”课改小组,以一个学期、一个月等为限,就“学力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要素,形成推进“学力课堂”打造的合力,远比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有效得多。经过集体教研来形成“学力课堂”的雏形,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积极培植课改典型,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学力课堂”的打造。
(二)科研撬动,常态开展集体教研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主动参与集体教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打造“学力课堂”的初期实践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
一是积极梳理总结以往的课程建设经验。在新课改背景下,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也积极践行了很多新教学理念,采用了很多新型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学力课堂”的打造中。聚焦以往的教学实践来梳理课改经验,从中找到其与“学力课堂”的联系,完成经验迁移,能够让“学力课堂”的建设事半功倍。比如,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实践也十分丰富,而“学力课堂”作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形式,实际上与生本教育理念有所重合,那么在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教训都可以为“学力课堂”的打造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是围绕“学力课堂”这一教学改革主题开展集体教研,形成“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用”的教科研文化。笔者学校有专门的语文教研小组,由教研组长牵头来开展以“学力课堂”为主题的集体教研,鼓励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在打造“学力课堂”过程中的心得,实现经验共享;集中讨论打造“学力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攻破“学力课堂”打造的难题,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学力课堂”的构建。
三是坚持“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学力课堂”的打造并非易事,其不仅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力课堂”的要求、特征,十分熟悉语文学科特色,还需要教师立足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而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打造适合本班学生的“学力课堂”。有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参加专家讲座、观摩研讨、课例展示、经验推广等活动,在信息时代实现与其他优秀教师的隔空对话,真正落实全面培训、全程培训。
(三)范式带动,构建完善的模式
“学力课堂”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以“五学”涵育“五力”的教学范式。“五学”是从教学过程出发,涉及预学、互学、展学、导学、活学五个阶段;“五力”则是从学习力出发,表现为自主力、合作力、表现力、深思力与创造力,全面反映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五学”与“五力”体现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按照“五学”的流程来设计能够推动学生“五力”发展的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五学”除了在“学力课堂”中出现,较少在其他语文教学中出现,结合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五学”可以从如下角度来理解与组织。
预学即我们所熟悉的课前预习,它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及时预习上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但与传统预习不同的是,应着重发挥学生个体的力量,让学生自主选择预习的角度、预习的方式,从而在长期的预习实践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面对一定的学习材料知道从哪里入手,或应采取哪些方式。
互学即学生相互学习,与传统的合作学习相类似,旨在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彼此的优势,共同来解决某一问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未发展成熟,互学就可以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学力课堂”的打造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互学平台,从而让学生在互学的过程中提升合作力。
展学类似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他人,学习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在“学力课堂”中设立展学环节,让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推动学生表现力的发展。
导学则类似于“小先生”制,它倡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来担任“小先生”,负责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小学生普遍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想,在与本班学生谈话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玩过扮演老师的游戏,因而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让学生负责某一知识点的讲解,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深思力的发展,真正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表面化问题,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准备条件。
活学则要求学生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在语文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敢于对既成的模式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更加倾向于服从教师的权威,不愿、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目前影响“学力课堂”打造的一个重要阻碍。基于此,教师要贯彻活学,让学生在活学中发展创造力,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校际联动,集中“学力课堂”智慧
学校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而长期在同一学校工作的教师在思维上也会趋于一致,这无疑会限制“学力课堂”的打造。为了破除学校办学理念、既往教学经验等对教师的影响,还应开展校际联动,打造区域学习共同体,共同探寻“学力课堂”的打造路径。
其一,以县为基本单位,召集该县的所有小学来建立语文学科共同体,开展“学力课堂”打造专项计划,通过互访、集体备课、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来定期互动交流,实现经验的分享,能够帮助教师们破除陈规,创新“学力课堂”的构建路径。
其二,以县为基本单位,设立学科科研团队、名师工作室等,以此为联系各个学校语文教师的纽带,以课程化实施、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来开展集体教研,及时分享有关“学力课堂”的最新研究,分享最新的“学力课堂”实践经验,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学力课堂”的构建能力。
按照相对较近、强弱兼顾的原则来实行校际联合,一方面避免了因学校离得过远而存在的教育理念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思想层面上保证了一致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同一学校闭门造车陷入思维定式的问题,对整合教师的主体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评价驱动,推动课改高质量发展
有效的评价能够全面反映课改成效,准确指出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指导意见。在践行“学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及时做出教学评价,发挥评价对“学力课堂”的驱动作用。
在学校层面,应积极开展优秀“学力课堂”课例评选活动,鼓励所有语文教师来参与,通过工作汇报、专家组评分、撰写评估报告等形式来评价不同教师的“学力课堂”构建情况,精准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评选活动中胜出的课例可以为今后小学语文“学力课堂”的打造提供优秀的经验。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在打造“学力课堂”的实践中也应积极自评自纠。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评价很难实时进行,只有聚焦每一次的打造实践,结合“学力课堂”的内涵、要求等来评价实际效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实现以评促改,帮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内化评价标准,以评价之绳,牵质量之魂。
以评促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在初期的“学力课堂”打造实践中,更需要教师时时用评价来反思自身,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与解决问题,推动对“学力课堂”的研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优质的平台。
时至今日,“学力课堂”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焦点。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举好“学力课堂”这一旗帜,主动聚焦实践解读“学力课堂”,探寻“学力课堂”的构建路径,以将新课改宏伟的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菲菲. 依托文本资源,促进学力提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为例[J]. 阅读,2023(ZE):34-37.
[2]孙彤彤. 搭建支架 提升学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学设计[J]. 阅读,2021(87):41-44.
[3]潘云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力的方法[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1):66.
[4]苏小宁. 小学语文学力课堂打造三部曲[J]. 教育艺术,2019(6):19.
[5]王秋菊.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谈语文课堂学力的培养策略[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