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探寻音乐教学新途径

作者: 程晓泓

[摘 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拓宽教学途径。在挖掘文化元素时,可以选择戏曲类、乐器类、舞蹈类元素,让学生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聚焦课程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欣赏经典唱段,采用多元融合法促进学生表现能力提升,采用项目学习法指导学生研究乐理体系;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指向学生的认知心理,用体验法指导他们学习弹拨打击,用展演法安排他们在节日活动中参与歌舞表演,用创编法让他们运用数字技术辅助编曲填词。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学途径;初中音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课程资源,拓宽教学途径,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传统戏曲、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都是与音乐有关的传统文化形式。《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文化理解是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若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领会、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艺术修养。

一、基于学科特点,把握文化传承的元素

(一)戏曲类,传承诗词歌赋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戏曲唱词中包含了不少诗词歌赋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唱戏曲,赏析诗词歌赋,体会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时,教师可以引入《木兰辞》,让学生对照戏曲作品,体会花木兰的英雄气概。首先,让学生欣赏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中的唱段,说说有哪些词句能体现出花木兰女中豪杰的气质。花木兰敢为女子发声,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女子也能“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便体现了她的豪杰气概。其次,让学生对照《木兰辞》,说说还有哪些词句体现出了花木兰的英雄气概。例如,可以让他们揣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说能否体会到花木兰当机立断的豪壮之气;也可以让他们品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体会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最后,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何能与诗歌《木兰辞》相呼应,以便让学生认识到戏曲和诗歌一样,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戏曲赏析和表演活动,学生和主人公形成共鸣,这样,他们便容易理解诗词歌赋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传统文学的魅力。

(二)乐器类,演绎民族情感

在指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演奏的乐器,让他们知道乐器也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一乐器的起源和传承,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在教授《牧歌》时,教师可以将蒙古族独有的乐器马头琴引入课堂。在讲故事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马头琴的起源:传说马头琴是一名叫苏和的小牧童创造的,他在放牧时救了一匹小白马,和它成为好友,小白马被害死后,苏和便将其皮、骨、鬃毛制作成了马头琴。从这个传说中,学生可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感受他们对马头琴的深厚情感。在“赏乐器”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马头琴的形貌,找出琴柄的马头部分,感受其形貌的独特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马头琴的音色,感受其模拟出来的马嘶鸣的声音。在“听旋律”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马头琴演奏的《牧歌》,思考演奏者是否将自己对草原的深厚情感融入演奏中。

通过“听故事、赏乐器、听旋律”活动,学生能认识到很多民族乐器不仅在形貌、音色、演奏技巧上具有民族特色,而且从它们的历史传承中能感受到民族情感。

(三)舞蹈类,保护民族习俗

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民族舞蹈,通过分析舞蹈动作,了解特定民族的生活习俗,然后再让他们思考要如何传承与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引入民族舞蹈元素,安排学生参与学跳彝族民族舞的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如踹脚跳、鹤步单腿跳、弹跳步、跑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这些标准舞步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其次,可以安排学生伴着《跳月歌》的音乐自主设计舞蹈动作,并总结彝族舞蹈的特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就表示,彝族舞蹈动作相对简单,给人豪放欢快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上网搜索资料,了解“阿细跳月”的民族风俗起源,还要让他们思考该如何保护彝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彝族地区学校可以开设彝族舞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传承彝族优秀文化。

在分析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荣发展。

二、聚焦课程需求,丰富文化传承的方式

(一)任务驱动,欣赏经典唱段

《标准》提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聚焦课程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任务驱动法指的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究、互动协作,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围绕经典唱段设置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挖掘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生欣赏《化蝶》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深入赏析:(1)赏析《化蝶》的歌词,结合自己了解的民间故事,说说梁祝的故事梗概,以及主人公具有的精神。通过该任务,学生回顾民间传说,体会梁祝至死不渝的爱情。(2)思考“蝴蝶”意象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什么,思考作者为何要让梁祝化蝶。通过该任务,学生发现“蝴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象征着古人对自由的向往。而化蝶的故事,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体会到经典唱段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还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明白经典作品要细细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内涵。

(二)多元融合,提升表现能力

多元融合法指的是教师将音乐和美术、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巧赏析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美术技巧,画出音乐图谱,然后根据图谱进行歌舞表演。

当学生学唱《渴望春天》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设计一系列融合活动。首先,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并结合自己的听感,选择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线条,用线条展现旋律的起伏变化。其次,让学生在所画旋律线条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的图样。此时,教师要引入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思考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使用哪些意象展现“春天”,并在图谱中画出这些意象。这样,学生便完成了音乐图谱的创作活动。最后,教师安排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所画的音乐图谱编、演、唱。他们可以一边编创,一边修改图谱。例如,可以用不同的图画形式展现不同的声部,或者在表演中加入民族舞蹈,并用图画表现舞蹈动作。

多元融合教学有助于创设跨学科的、开放的情境,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升审美表现能力。

(三)项目学习,研究乐理体系

项目学习指的是学习者通过项目研究以获得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围绕民歌主题,设计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民歌有关的乐理知识,并进行自主建构,掌握完整的乐理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茉莉花》为例,引导学生完成“江苏民歌特点”的项目学习活动。该活动又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子项目:(1)倾听《茉莉花》,从节奏特点、和弦设计、调式特点、旋律风格等乐理知识入手,分析该作品的特点。(2)欣赏更多的江苏民歌,并结合《茉莉花》总结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如《茉莉花》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的曲调,旋律委婉、流畅、柔和,体现出了江苏民歌的典型特点。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了江苏民歌的特点。教师后续可以安排他们自主探究其他地区的民歌,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指向认知心理,创新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体验法,指导弹拨打击

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设计体验型的文化传承活动。结合民族乐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演奏技巧相对简单的弹拨打击类乐器,引导学生练习。这样做能增强他们的体验感,让他们感受传统乐器的魅力。

教学《凤阳花鼓》时,教师可以先放映凤阳花鼓歌舞表演的视频片段,并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定格某些打击花鼓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花鼓的演奏方法。此后,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演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民族歌舞表演艺人,思考在演奏乐器时将情感融入进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表示《凤阳花鼓》给人质朴的感觉,让人感到主人公有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在最后的表演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方法演绎该作品,体现出新意。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从敲击的方法入手,加入了用手敲击的部分,体现出了新意;还有学生和同伴一起行动,他们采用队列变化的形式,将打击锣鼓和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也体现出了新意。

新课标认为艺术教学要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尝试演奏民族乐器,为他们开辟探究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

(二)展演法,参与节日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有些学生性格活泼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展演活动。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传统节日设计展演活动,让学生创编与节日有关的歌舞节目,并进行表演。

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欣赏《春节序曲》,让他们说说这首乐曲用到了哪些乐器,其旋律特点是什么,以及作曲家用什么方法体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歌舞表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在表演中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了解《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并搜索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了解春节习俗,并试着将自己对春节的理解融入歌舞表演中;(2)回忆自己参与春节活动的感受,试着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歌舞表演的素材,融入到表演中。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将自己对春节的理解融入歌舞表演中。

通过展演活动,学生既能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又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有助于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编法,利用数字技术

《标准》提出,艺术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媒介,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创编活动,带领学生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创编活动中,提升创造能力。

《彩云追月》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指导学生探究广东音乐的特点,并参与创编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广东的民风民俗,欣赏广东地方音乐,思考广东音乐与广东民俗的联系。其次,带领学生使用音乐创编软件,尝试为《彩云追月》重新编曲。学生可以试着添加新的乐器,也可以试着改变音乐的节奏,还可以尝试加入新的唱词。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录制自己编演的《彩云追月》,并上传到班级群,由其他同学进行网络投票,评选出改编得最好的作品。

数字技术的运用能降低音乐创编的难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故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志鹏.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20(21):118-120.